加载中…
个人资料
神奇的学习
神奇的学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2,217
  • 关注人气:1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2006-09-16 13:46)
倒是售货员对这个小家伙产生了兴趣:“哈,这孩子,长得挺俊的!多大了?”
  我抱着炀炀,让他跟售货员阿姨打招呼,一边也跟售货员聊了起来。
  我一直在犹豫:买还是不买?我们两口子收入不算很高。虽然对孩子的需求都尽量满足,可是还有一个理性消费的问题呀。把这套画册借回去?人家商店要做生意,咱张不了这个口啊……
  这个好心的售货员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孩子喜欢,你就先拿回去给他看吧,借一天两天没有关系……”
  就这样,我千恩万谢厚着脸皮把画册带回了家,炀炀可算是过足了汽车瘾,我一边指点,一边教他怎样辨识各种品牌的汽车。
  这一次“灵光”发现,我虽然很高兴。但只是想到孩子看画和形状辨识的能力确实不一般,压根儿就没有想到可以教他识字,他在认字方面的天赋,我是在另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
  我第一次发现孩子会识字,时间是在他两岁半的时候。
  我迄今还是这么认为,炀炀幼年能认字绝不是无师自通的结果。
  不能否认小孩在散漫的意识思维过程中,会有一些外人不容易察觉的记识行为,但孩子显现出貌似无师自通的特点,必须有一定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环境和大人的信
(2006-09-06 09:05)
教育方式不应该是一刀切

我认为任何问题都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不能走极端。20世纪70年代末提倡“人人都争取当科学家”,神童被捧上了天,后来又说不能“捧杀”,又要反思。
  反思的结果是:一提到“神童”、“尖子生”都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又走另外一个极端。其实,两种极端都是不可取的。与绝大多数人才的成长之路相比,“少年早成”的例子毕竟是少数,不能因为出现了几个半途而废的例子,就把所有的“少年早成”都给否定了。
  文艺类的少年天才且不说。美国数学家维纳,3岁就会读写,14岁大学毕业,18岁成为博士,最终完成了一番大事业,成为信息论的前驱和“控制论”之父。全盘否定“少年有成”合理性的人,为什么不可以更公平地看待“早成”现象呢?
  在我看来,要想培养出“18岁的硕士”,就必须允许孩子走跳跃式的成长道路。毋庸讳言,这些孩子首先得具备优秀的智商条件和及时的早期智力启蒙,但之后各级学校的破格特许跳级也必不可少。
  说这些,我的意思并不是说“18岁的硕士”“二十几岁出研究成果”就是张炘炀的努力目标。应该说,我是抱有这些美好愿望的。但是,现在张炘炀只有10岁,按照我一贯以来对他
(2006-09-04 09:59)
三十一、为张炘炀联系好了高校

    我一向的观点都是,张炘炀这种情况,不用在基础教育上花那么多时间。我对张炘炀当时的设想已经非常明确,既然高中知识已经学完了,就不必搞学习工程的精细化装修了。校长规划的“考清华北大”的前景不能说没有诱惑力。比如,他如果能早点读大学,就可以多修一些课程,可以多读一个学位,可以早日考研。关键是,首先要迈出考大学这一步,首先要进入大学的门坎,不迈出这一步,其他什么都谈不上。
  换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我通过张炘炀做高考试卷的成绩评估,已经对张炘炀具备的实力有了充分的把握。假如我抱着“他还是小孩,身心发展不适合大学”的顾虑,让他暂缓考大学,假如我临到节骨眼上,前怕狼后怕虎,那么以前的缩短学制岂不是空谈吗?大学和中学性质不一样,但也不是隔着一条绝对无法逾越的鸿沟,我让张炘炀跨入大学,再创造条件继续陪读,这也不算冒险吧?
  让张炘炀多读两年高中再考大学,这个想法虽然稳妥,但换个角度想一想,过两年后,张炘炀的年龄只有12岁,他照样是孩子,现在考和过两年高考,差别不大。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2005年辽宁省录取大学生近2
从10岁到11岁,在一个学生正上小学或者初中的年龄,张炘炀已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度过了他一年的大学时光。每天,张炘炀与比自己大七八岁的哥哥、姐姐坐在同一个课堂上,接受高等的数学理论教育,他经历着跟同龄人不一样的生活。

   这一年,张炘炀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在老家时,每天早晚我都要把洗脸、洗脚水,甚至是牙膏给儿子准备好。现在,张炘炀不再让我替他洗袜子,他像别的大学生一样自己洗袜子,有时,连我的袜子也帮着洗。

    从小习惯了自学的张炘炀,对大学新的学习环境和方式适应得很快。上大学后,他便不愿意再让我辅导自己。以前他看书不懂还会问我,现在我想辅导他,他反而晃着脑袋捂住耳朵,不听我的。我从儿子的“全职教师”转变成了“全职保姆”。

    大一期间,学校考虑到张炘炀的特殊情况,每周安排两位专业老师给他做辅导,在老师的指导下,张炘炀开始接触一些数学热门问题,老师也有意识地培养他的科研能力。有时,张炘炀提供的一些解题思路常令老师们惊喜不已。

    在大一第一学期,学校开设了英语、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从10岁到11岁,在一个学生正上小学或者初中的年龄,张炘炀已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度过了他一年的大学时光。每天,张炘炀与比自己大七八岁的哥哥、姐姐坐在同一个课堂上,接受高等的数学理论教育,他经历着跟同龄人不一样的生活。

    这一年,张炘炀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在老家时,每天早晚我都要把洗脸、洗脚水,甚至是牙膏给儿子准备好。现在,张炘炀不再让我替他洗袜子,他像别的大学生一样自己洗袜子,有时,连我的袜子也帮着洗。

    从小习惯了自学的张炘炀,对大学新的学习环境和方式适应得很快。上大学后,他便不愿意再让我辅导自己。其实,以前他看书不懂还会问我,现在我想辅导他,他反而晃着脑袋捂住耳朵,不听我的。我从儿子的“全职教师”转变成了“全职保姆”。

    大一期间,学校考虑到张炘炀的特殊情况,每周安排两位专业老师给他做辅导,在老师的指导下,张炘炀开始接触一些数学热门问题,老师也有意识地培养他的科研能力。有时,张炘炀提供的一些解题思路常令老师们惊喜不已。

    在大一第一学期,学校开设了英语、

   正如成功的男人后边必有支持其成功的女人那样,孩子某一方面取得与众不同的成绩,必然有培养其成才的父亲或母亲的功劳。
   与成功男人后面默默无闻女人不同的是,不少某方面有突出才能的孩子出名之后,培养其成才的父母可以写书讲述教育经验。记得成都女孩刘亦婷被哈佛大学录取的那年,几乎在同期其母就推出了厚厚的一本介绍教女经验的《哈佛女孩刘亦婷》。满怀好奇心,当时不但看了此书,而且连读两遍。要说收获,印象最深的是记住书中的一句话,这就是哈佛送给学子的座右铭:当机会来临时,你已经准备好了!
   一个时期来,我们在对待“神童”教育问题上,有两个偏颇之处:一是把有些“神童”的出现吹得神乎其乎,似乎只要掌握了某一方面的教育秘诀,就能锻造出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来。对此,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早就说过:“忽视人的多样性和硬把教育的任务问题放进对所有的人都适用的一句话里面,那会是不可思议的粗枝大叶。”也就是说,每个儿童的成长,是与其生存环境、家庭、社会及其个人的天赋、心智、性格甚至脾气等方面的不同而各有差异的,那种希望通过掌握某一种人才培养和学习的方法来“克隆”出一个“神童”的做法,其实是行不通的。
   在“神童”教育问题上的另一个偏颇之处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忽视“神童”的存在,忽视“神童”教育的内在价值,总认为许多“神童”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例如一个时期来,一些报刊上就对当年被称为天才“神童”的少年大学生宁铂、谢彦波等人,长大后在学业、事业上并无惊人的建树而表示“悲哀”,质疑“神童”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意义。前不久,电视里还播放了一个专题片,说的是当年上海唯一一名入选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的“神童”
(2006-08-21 16:59)
   这是一个忙碌的暑假。在这个暑假里,我和炘炀应各界人士的要求,到各个地方去开展活动。
   炘炀到处跑,游玩了很多地方的山水古迹,但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恐怕在疲倦的同时,未必尽兴了,以后有机会再补偿吧。
   在开学之前,让炘炀收收心,开始有规律的学习,这对于他重新步入校园是有好处的。
   各位朋友,我和炘炀12号,13号两天,要到西安来搞新书签售活动和读者见面会活动。今晚就要坐上去西安的火车了。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到现场,炘炀、我与大家当面聊一聊。
   谢谢大家的支持。
 
 

顶着中国最小的大学生的名头,10岁的大学生张炘炀如今正享受着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和张炘炀同样闻名全国的,还有陪伴他10年学习生涯的爸爸张会祥。

最近,张会祥的新书《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在这个暑假里,张炘炀和爸爸一如既往地忙碌,甚至比在上学的时候还要忙碌,他们奔波于全国各地,为电视台录制节目,做讲座等等。

我的“秘方”都在书里了

10岁就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张炘炀和爸爸张会祥成了名副其实的明星父子。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来找张会祥讨教经验。父子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期间,不断有人到学校找到张会祥,几个企业家开出高价,请张会祥“出山”辅导他们的子女。一对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