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为张炘炀联系好了高校
我一向的观点都是,张炘炀这种情况,不用在基础教育上花那么多时间。我对张炘炀当时的设想已经非常明确,既然高中知识已经学完了,就不必搞学习工程的精细化装修了。校长规划的“考清华北大”的前景不能说没有诱惑力。比如,他如果能早点读大学,就可以多修一些课程,可以多读一个学位,可以早日考研。关键是,首先要迈出考大学这一步,首先要进入大学的门坎,不迈出这一步,其他什么都谈不上。
换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我通过张炘炀做高考试卷的成绩评估,已经对张炘炀具备的实力有了充分的把握。假如我抱着“他还是小孩,身心发展不适合大学”的顾虑,让他暂缓考大学,假如我临到节骨眼上,前怕狼后怕虎,那么以前的缩短学制岂不是空谈吗?大学和中学性质不一样,但也不是隔着一条绝对无法逾越的鸿沟,我让张炘炀跨入大学,再创造条件继续陪读,这也不算冒险吧?
让张炘炀多读两年高中再考大学,这个想法虽然稳妥,但换个角度想一想,过两年后,张炘炀的年龄只有12岁,他照样是孩子,现在考和过两年高考,差别不大。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2005年辽宁省录取大学生近20万名,张炘炀在录取生中的高考成绩是一个中偏上的水平,认真一点估算,他的名次排列约在前5万名之列,说明还有十四五万名达到高考录取线的学生成绩不如他。那么换一个角度分析,既然在他名次之后的十四五万名学生都可以进入大学门坎,张炘炀为什么就不行呢?
古人有句话:“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为张炘炀规划好的高考时间表,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并不是为了制造新闻效应。
其次,让张炘炀直接读高三,还跟他妈妈的工作调动一事有关。但其实调动的目的还是为了孩子。
众所周知,高考在全国不是统一分数线,相对来说,北京、天津两地的高考分数线比起周边地区来要低很多。
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我希望能在张炘炀参加高考前,把他的户口转到京津两地去。为了这个目标,他的妈妈一直很积极地在北京和天津两地找新的工作。
张炘炀年龄小,各省的限制“高考移民”的规定束缚不了他。为了给他顺利考上大学上保险,我们曾经也打过高考移民的主意,但是最终没有成功,惟一的收获是为张炘炀在天津念大学建立了“后方基地”。
吴慧娟是一个有多年教龄的优秀高中老师,在教学工作上一向表现过硬。然而调动工作可比协调张炘炀的跳级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但是她调动工作的决心坚定。这个过程并不太顺利,当时她联系过的中学有好几所,有北京市的两中学,以及后来的天津某所中学等。
这个时候,又传来另外一个好消息。我的工作单位也决定给我大行方便,如果张炘炀考上大学,单位支持我专门当儿子的陪读,单位的这个支持让我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经过多方努力,张炘炀的母亲最终在2005年春节前将工作正式调至廊坊市第一实验中学。在当时,这也算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决定吧。
我们的目标一步步接近。
由于我们一直在计划着举家迁往京津两地,这个念头在张炘炀小小的头脑中也扎了根。
对于像张炘炀这样一个根本不知道机动灵活为何物、有点死心眼的孩子来说,如果任何事情没有按照他所预设那样发展,他会非常难以接受。
因此,为了不让孩子太失望。我安慰他说:工作调不过去,但你可以一年后去那里读大学,这不是一样的吗?
所以说,让张炘炀直接读高三,也跟这个考虑有关。
我一直觉得,对孩子的承诺非常重要,不能失信于孩子嘛。所以,让孩子一年后到天津去读大学,我觉得这也是对他的承诺的一个实现。无论是调工作还是自己去上学,我们的目的总算是达到了。
在他读高三的下学期,我就开始积极地为儿子联系天津的大学。至于为什么选择天津,放弃了北京,主要是考虑到不想让孩子直接面对太严酷的竞争,考上了大学,就算达到了目的。
2005年4月间,我和天津师大取得了联系,但当时这所学校的招生简章还没有出来,我们也等不及了,孩子的接收学校要赶快落实呀。之后又联系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这所学校态度非常积极,接待的老师也挺热情挺痛快,不仅表态说欢迎张炘炀到那里就读,而且答应如果张炘炀被录取,学校将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创造因材施教的就读条件。
我是个相信缘分的人,觉得这所学校应该是和我们家孩子有缘分。20世纪80年代的“少年大学生热”早已经过去,张炘炀这种特殊的“考苗”冒出来,会给人一种倡导“神童”教育的联想,在这个大气氛下,天津师范工程学院如此爽快地同意考虑接收他入学,这种态度已经让我感到十分欣慰了。
我和儿子事先对这所大学做了“探营”工作,认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数学系在天津的高校中,学术水平还是很不错的,因此我就再没有犹豫,拍板决定:让张炘炀去这所学校读书。
张炘炀在盘山县高中的学习生活基本是半封闭式的。学校特地为他一个人安排了一间小屋,并委任了四名细心的女老师来为他单独辅导。
那几个老师都是有多年带高中毕业班经验的优秀教师,她们也都很喜欢张炘炀这个小高中生,允诺我一定要把孩子教好。
老师确实尽心尽责,而且在生活上挺关心这孩子,时常给张炘炀买冷饮什么的。
但是我还是感觉到,这种集中授课有一个常规教法和张炘炀的接受习惯相“排异”的问题。四名老师都很尽心尽力,但是按照她们的进度和方式,小炘炀的体力很快会吃不消的。毕竟孩子还小,虽然知识点已掌握全了,但他的学习成果一向是我重节奏的培训法的产物,并没有花费孩子很多力气。现在让他跟高三学生一样上课和复习,这种集中授课是只有9岁的张炘炀无法承受的。
旁听了几节课,我当时就有点坐不住。老师讲得确实好,但这个进度,还是按照高中三年的学制来的,与我的设想有距离。老师们常年下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很难为张炘炀一个人改变。
而且,每个老师只负责一科,她们在安排张炘炀的学习时是无法考虑到他的整体课业情况的。这样无形中又增加了儿子的作业负担。
我几次想张口跟学校领导协商一下,是不是把进度再拉快一些?有些课程,题型都做了不少了,再重听一遍是不是有点浪费精力?可是这种话想出口的时候我又犹豫起来。
我提这种要求,会不会让别人觉得张炘炀的父亲太不知好歹?然而理智战胜了面子观,在张炘炀高三上学期不久,大概是8月中旬的时候,我终于张口了,提出由我自己辅导。让我感到宽心的是,学校领导和老师非常尊重我的这个选择。(31)
换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我通过张炘炀做高考试卷的成绩评估,已经对张炘炀具备的实力有了充分的把握。假如我抱着“他还是小孩,身心发展不适合大学”的顾虑,让他暂缓考大学,假如我临到节骨眼上,前怕狼后怕虎,那么以前的缩短学制岂不是空谈吗?大学和中学性质不一样,但也不是隔着一条绝对无法逾越的鸿沟,我让张炘炀跨入大学,再创造条件继续陪读,这也不算冒险吧?
让张炘炀多读两年高中再考大学,这个想法虽然稳妥,但换个角度想一想,过两年后,张炘炀的年龄只有12岁,他照样是孩子,现在考和过两年高考,差别不大。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2005年辽宁省录取大学生近20万名,张炘炀在录取生中的高考成绩是一个中偏上的水平,认真一点估算,他的名次排列约在前5万名之列,说明还有十四五万名达到高考录取线的学生成绩不如他。那么换一个角度分析,既然在他名次之后的十四五万名学生都可以进入大学门坎,张炘炀为什么就不行呢?
古人有句话:“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为张炘炀规划好的高考时间表,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并不是为了制造新闻效应。
其次,让张炘炀直接读高三,还跟他妈妈的工作调动一事有关。但其实调动的目的还是为了孩子。
众所周知,高考在全国不是统一分数线,相对来说,北京、天津两地的高考分数线比起周边地区来要低很多。
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我希望能在张炘炀参加高考前,把他的户口转到京津两地去。为了这个目标,他的妈妈一直很积极地在北京和天津两地找新的工作。
张炘炀年龄小,各省的限制“高考移民”的规定束缚不了他。为了给他顺利考上大学上保险,我们曾经也打过高考移民的主意,但是最终没有成功,惟一的收获是为张炘炀在天津念大学建立了“后方基地”。
吴慧娟是一个有多年教龄的优秀高中老师,在教学工作上一向表现过硬。然而调动工作可比协调张炘炀的跳级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但是她调动工作的决心坚定。这个过程并不太顺利,当时她联系过的中学有好几所,有北京市的两中学,以及后来的天津某所中学等。
这个时候,又传来另外一个好消息。我的工作单位也决定给我大行方便,如果张炘炀考上大学,单位支持我专门当儿子的陪读,单位的这个支持让我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经过多方努力,张炘炀的母亲最终在2005年春节前将工作正式调至廊坊市第一实验中学。在当时,这也算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决定吧。
我们的目标一步步接近。
由于我们一直在计划着举家迁往京津两地,这个念头在张炘炀小小的头脑中也扎了根。
对于像张炘炀这样一个根本不知道机动灵活为何物、有点死心眼的孩子来说,如果任何事情没有按照他所预设那样发展,他会非常难以接受。
因此,为了不让孩子太失望。我安慰他说:工作调不过去,但你可以一年后去那里读大学,这不是一样的吗?
所以说,让张炘炀直接读高三,也跟这个考虑有关。
我一直觉得,对孩子的承诺非常重要,不能失信于孩子嘛。所以,让孩子一年后到天津去读大学,我觉得这也是对他的承诺的一个实现。无论是调工作还是自己去上学,我们的目的总算是达到了。
在他读高三的下学期,我就开始积极地为儿子联系天津的大学。至于为什么选择天津,放弃了北京,主要是考虑到不想让孩子直接面对太严酷的竞争,考上了大学,就算达到了目的。
2005年4月间,我和天津师大取得了联系,但当时这所学校的招生简章还没有出来,我们也等不及了,孩子的接收学校要赶快落实呀。之后又联系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这所学校态度非常积极,接待的老师也挺热情挺痛快,不仅表态说欢迎张炘炀到那里就读,而且答应如果张炘炀被录取,学校将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创造因材施教的就读条件。
我是个相信缘分的人,觉得这所学校应该是和我们家孩子有缘分。20世纪80年代的“少年大学生热”早已经过去,张炘炀这种特殊的“考苗”冒出来,会给人一种倡导“神童”教育的联想,在这个大气氛下,天津师范工程学院如此爽快地同意考虑接收他入学,这种态度已经让我感到十分欣慰了。
我和儿子事先对这所大学做了“探营”工作,认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数学系在天津的高校中,学术水平还是很不错的,因此我就再没有犹豫,拍板决定:让张炘炀去这所学校读书。
张炘炀在盘山县高中的学习生活基本是半封闭式的。学校特地为他一个人安排了一间小屋,并委任了四名细心的女老师来为他单独辅导。
那几个老师都是有多年带高中毕业班经验的优秀教师,她们也都很喜欢张炘炀这个小高中生,允诺我一定要把孩子教好。
老师确实尽心尽责,而且在生活上挺关心这孩子,时常给张炘炀买冷饮什么的。
但是我还是感觉到,这种集中授课有一个常规教法和张炘炀的接受习惯相“排异”的问题。四名老师都很尽心尽力,但是按照她们的进度和方式,小炘炀的体力很快会吃不消的。毕竟孩子还小,虽然知识点已掌握全了,但他的学习成果一向是我重节奏的培训法的产物,并没有花费孩子很多力气。现在让他跟高三学生一样上课和复习,这种集中授课是只有9岁的张炘炀无法承受的。
旁听了几节课,我当时就有点坐不住。老师讲得确实好,但这个进度,还是按照高中三年的学制来的,与我的设想有距离。老师们常年下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很难为张炘炀一个人改变。
而且,每个老师只负责一科,她们在安排张炘炀的学习时是无法考虑到他的整体课业情况的。这样无形中又增加了儿子的作业负担。
我几次想张口跟学校领导协商一下,是不是把进度再拉快一些?有些课程,题型都做了不少了,再重听一遍是不是有点浪费精力?可是这种话想出口的时候我又犹豫起来。
我提这种要求,会不会让别人觉得张炘炀的父亲太不知好歹?然而理智战胜了面子观,在张炘炀高三上学期不久,大概是8月中旬的时候,我终于张口了,提出由我自己辅导。让我感到宽心的是,学校领导和老师非常尊重我的这个选择。(31)
前一篇:炘炀大一学年学习历程回顾
后一篇:神奇的学习(3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