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小时候为什么那么快乐呢?
  脑袋小,容不下那么多事。小时候满脑海里就两样:吃,玩。玩了吃,吃了玩。饿了知道吃,吃罢了知道去玩。吃罢玩了,还知道去睡。
  人活着的意义或者根本,可能也许就是这两字吧。活着为了吃,吃是为了活着。再无其它,其它都是强加于身的。
  至于吃的都是哪里来的,那时候的我则是不知道的,也用不着那样操心,好像到了吃饭的点儿,就有人做,就应该有一口吃的。
  至于玩,大都是自找的,找同院同巷子的小朋友,找同学,找同龄。玩的地点和方式就不一而足了,可以说,满场满巷,满校满城,到处乱飞。
  所以说,我们的童年是野生的,自由自在的,不受控的。
  最差,是一时间找不到朋友,比如夏天大中午的,吃完了,没事干,去找小伙伴们,他们又都恰好不在,可能是没吃完,或者已经午休了,或者正在家里写作业呢,所以,满巷子只剩余我一个人。
  这时候,也许会很无趣地捉来一只“天南地北”虫,然后无聊地冲它喊,看它屁股乱扭动的样子。或者一个人走到不远处的麦田边,望着一眼看不到头的麦浪,寻觅着花蝴蝶的影子,有时候实在忍耐不住,就脱了外衣冲进去抓扑。
  逮一只彩蝶,蹂躏一番,也能高兴好些日子。
  那些时间,头脑是空空如也的,不想任何事情,也容不得任何事情。虽然说是开始识字了吧,也无字可看,无迹可寻。家里没有可以阅读的任意带字的信息,甚至连只破收音机都没有。
  记得特别清楚,姥姥非常喜欢蒙古长调那样的歌曲,可又哪里能够满足她呢?更不用说她家乡的黄梅调了。
  只是偶尔,偶尔,街道边的高音喇叭里,传过来《颂歌》那样的,姥姥会扒着窗户侧耳细听,一付很满足的神情样子。
  小时候参加一些活动也是有口无心的。比方某个夏天,我们曾经组织过课外学习班,专门去一条巷子大院里,一起研究什么《盐铁论》。或者,晚上去某同学家里,一起组织学习《老三篇》,同学之间居然也有讲解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的,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得来的这些知识。
  我统统一律,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说了等于没说,听了等于没听。所有这些,都不能入我的法眼。更不能侵蚀我心。
  想想,在别的同龄孩子们都一一长大,很成熟的年岁,我表现得没心没肺,无所事事。似乎是不长大个,更长不了心。
  只是一味的喜欢看电影,单纯为电影而电影,也经常能看到电影,但哪里边究竟是讲了些啥子内容,则一概是不明白的。所以,细数起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名字来,那是如数家珍,但今天回忆,哪一部,哪一段,哪个人物,哪种情节,对我有深刻的认知,则几乎是一样也说不上来的。
  几十年后,回头再复阅当年看过的,几乎是一样都说不上来,印象里丝毫没有爪痕,似乎就是全新的。
  以这样的状态,你想想,凭借着如此头脑,还有态度,能学得好知识么?接得住共产主义的班么?
  因为无所谓,所以无所谓。一切将就着过,也就一年年自然成长了。
  走向社会,迈入世尘,于我来讲都算是“突如其来”的,顿时手足无措,然后一误再误。
  这几十年,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也多少领悟了世态的炎凉。
  算了吧,说这些干什么呢,童年是再也回不去了,那种无忧无虑的天真烂漫,那种唯我独尊的自私快乐。人生在世,却只有一次童年,却再无来生。
  人生的忧患识字始。认得字了,你看得多了,经历的多了,变成了实践者,或是实验品,被社会反复毒打,一次都不能逃避,也就渐渐理解这一切了。
  原来快乐的根本不是物质的,千真万确是精神的。小时候受物质的限制,并不觉得苦累,现如今,更体会出精神的压抑,却永无可释。
  曾经听过范琳琳唱的一首苏联歌曲,《童年到哪里去了》,每每复及都会难过伤情。
  童年到哪里去了 
  童年已悄悄地离去, 
  如今它在哪里? 
  电话也不给我打来, 
  也不给我写信。 
  童年它如今在哪里? 
  我默默问自己, 
  愿彩云变作骏马, 
  帮我寻找它的踪迹。 
  童年已悄悄地离去, 
  在你的梦中离去。 
  电话它不可能打来, 
  也不可能写信。 
  童年它如今在哪里, 
  我默默问自己, 
  愿阳光变成火箭, 
  追寻失去的梦境。 
  童年已悄悄地离去, 
  走向那遥远的天地。 
  那里虽然星光闪烁, 
  可谁也难走去。 
  童年它如今在哪里, 
  你不要问自己, 
  虽然它已过去, 
  但它留在你的笑声里。 
  在夏天的小河边, 
  在冬天的雪地里, 
  你寻找的一切在这里, 
  在妈妈的日记里, 
  在爸爸的记忆里, 
  你寻找的一切在这里。
 
 
                        2024年12月6日星期五上午9时2分
 
 
             
            
            
                        
            
            
童年到哪里去了?
想想小时候为什么那么快乐呢?
脑袋小,容不下那么多事。小时候满脑海里就两样:吃,玩。玩了吃,吃了玩。饿了知道吃,吃罢了知道去玩。吃罢玩了,还知道去睡。
人活着的意义或者根本,可能也许就是这两字吧。活着为了吃,吃是为了活着。再无其它,其它都是强加于身的。
至于吃的都是哪里来的,那时候的我则是不知道的,也用不着那样操心,好像到了吃饭的点儿,就有人做,就应该有一口吃的。
至于玩,大都是自找的,找同院同巷子的小朋友,找同学,找同龄。玩的地点和方式就不一而足了,可以说,满场满巷,满校满城,到处乱飞。
所以说,我们的童年是野生的,自由自在的,不受控的。
最差,是一时间找不到朋友,比如夏天大中午的,吃完了,没事干,去找小伙伴们,他们又都恰好不在,可能是没吃完,或者已经午休了,或者正在家里写作业呢,所以,满巷子只剩余我一个人。
这时候,也许会很无趣地捉来一只“天南地北”虫,然后无聊地冲它喊,看它屁股乱扭动的样子。或者一个人走到不远处的麦田边,望着一眼看不到头的麦浪,寻觅着花蝴蝶的影子,有时候实在忍耐不住,就脱了外衣冲进去抓扑。
逮一只彩蝶,蹂躏一番,也能高兴好些日子。
那些时间,头脑是空空如也的,不想任何事情,也容不得任何事情。虽然说是开始识字了吧,也无字可看,无迹可寻。家里没有可以阅读的任意带字的信息,甚至连只破收音机都没有。
记得特别清楚,姥姥非常喜欢蒙古长调那样的歌曲,可又哪里能够满足她呢?更不用说她家乡的黄梅调了。
只是偶尔,偶尔,街道边的高音喇叭里,传过来《颂歌》那样的,姥姥会扒着窗户侧耳细听,一付很满足的神情样子。
小时候参加一些活动也是有口无心的。比方某个夏天,我们曾经组织过课外学习班,专门去一条巷子大院里,一起研究什么《盐铁论》。或者,晚上去某同学家里,一起组织学习《老三篇》,同学之间居然也有讲解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的,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得来的这些知识。
我统统一律,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说了等于没说,听了等于没听。所有这些,都不能入我的法眼。更不能侵蚀我心。
想想,在别的同龄孩子们都一一长大,很成熟的年岁,我表现得没心没肺,无所事事。似乎是不长大个,更长不了心。
只是一味的喜欢看电影,单纯为电影而电影,也经常能看到电影,但哪里边究竟是讲了些啥子内容,则一概是不明白的。所以,细数起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名字来,那是如数家珍,但今天回忆,哪一部,哪一段,哪个人物,哪种情节,对我有深刻的认知,则几乎是一样也说不上来的。
几十年后,回头再复阅当年看过的,几乎是一样都说不上来,印象里丝毫没有爪痕,似乎就是全新的。
以这样的状态,你想想,凭借着如此头脑,还有态度,能学得好知识么?接得住共产主义的班么?
因为无所谓,所以无所谓。一切将就着过,也就一年年自然成长了。
走向社会,迈入世尘,于我来讲都算是“突如其来”的,顿时手足无措,然后一误再误。
这几十年,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也多少领悟了世态的炎凉。
算了吧,说这些干什么呢,童年是再也回不去了,那种无忧无虑的天真烂漫,那种唯我独尊的自私快乐。人生在世,却只有一次童年,却再无来生。
人生的忧患识字始。认得字了,你看得多了,经历的多了,变成了实践者,或是实验品,被社会反复毒打,一次都不能逃避,也就渐渐理解这一切了。
原来快乐的根本不是物质的,千真万确是精神的。小时候受物质的限制,并不觉得苦累,现如今,更体会出精神的压抑,却永无可释。
曾经听过范琳琳唱的一首苏联歌曲,《童年到哪里去了》,每每复及都会难过伤情。
童年到哪里去了
童年已悄悄地离去,
如今它在哪里?
电话也不给我打来,
也不给我写信。
童年它如今在哪里?
我默默问自己,
愿彩云变作骏马,
帮我寻找它的踪迹。
童年已悄悄地离去,
在你的梦中离去。
电话它不可能打来,
也不可能写信。
童年它如今在哪里,
我默默问自己,
愿阳光变成火箭,
追寻失去的梦境。
童年已悄悄地离去,
走向那遥远的天地。
那里虽然星光闪烁,
可谁也难走去。
童年它如今在哪里,
你不要问自己,
虽然它已过去,
但它留在你的笑声里。
在夏天的小河边,
在冬天的雪地里,
你寻找的一切在这里,
在妈妈的日记里,
在爸爸的记忆里,
你寻找的一切在这里。
2024年12月6日星期五上午9时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