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便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指手太闲,这里哪里,能摸就摸,能扯就扯,能揪便揪。曲不离口,可能是因为很早就接触了电影戏剧,小朋友们相聚在一起,你哼我对,这就喜欢上了。
比如很早很早,姥姥唱过的“东方红太阳升”“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还有那首“嗨啦啦啦啦嗨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啊,地上开红花啊”。
小时候还没上学,就一直哼哼一首朝鲜歌曲《护士之歌》,有谁可曾听过没有?
后来,电影歌曲成为主要一项内容,上学第一天就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后来还有《丢手绢》《公社养了一只机》什么的。学校音乐课上,也经常教唱一些时髦流行的电影歌曲,比如《青松岭》插曲,《创业》主题曲,《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插曲,《海霞》插曲,《地道战》插曲,《闪闪的红星》插曲,《难忘的战斗》插曲,等等等等。
也有偏门的,《阿夏河的秘密》《烽火少年》插曲等等。
喜欢起以后,只要自己能接受的,都能自觉学唱。
好吧,以后,这辈子,就永远喜欢歌唱了。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熏陶呢?
我也听过一位朋友讲,小时候根本没能开设过音乐课,没有条件接触欣赏任何歌曲,不看电影,不听收音机,简单生活在灰色的世界里,于是这辈子对于音乐隔绝屏蔽掉了。今天听起音乐,有些虽然也很喜欢,有些也能接受,但有些就感觉耳朵受了刺激,怕听到不要不要的。
其实在我耳朵里边,任何一首任意一种,只要是音乐,就值得你暂住聆听,这中间是有道理的,也会感染到你心灵某处,有所触发感悟。
至今还记得有这样一幕,刚升初中,某天下午上学路过五班教室,许多孩子们拥堵在门口,窗户上也吊满了人,一股清脆悠扬的小提琴声也传递出来,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个小姑娘正在讲台上独自拉当时最流行的电影《小花》的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
你已经不能想象,这优美的曲调,对一个十来岁孩子的灵魂有多大的震憾了,那种直击骨髓式的,到今天只要一想起,都沉醉不已。
2024年9月14日星期六上午10时29分
曲不离口
小时候,我便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指手太闲,这里哪里,能摸就摸,能扯就扯,能揪便揪。曲不离口,可能是因为很早就接触了电影戏剧,小朋友们相聚在一起,你哼我对,这就喜欢上了。
比如很早很早,姥姥唱过的“东方红太阳升”“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还有那首“嗨啦啦啦啦嗨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啊,地上开红花啊”。
小时候还没上学,就一直哼哼一首朝鲜歌曲《护士之歌》,有谁可曾听过没有?
后来,电影歌曲成为主要一项内容,上学第一天就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后来还有《丢手绢》《公社养了一只机》什么的。学校音乐课上,也经常教唱一些时髦流行的电影歌曲,比如《青松岭》插曲,《创业》主题曲,《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插曲,《海霞》插曲,《地道战》插曲,《闪闪的红星》插曲,《难忘的战斗》插曲,等等等等。
也有偏门的,《阿夏河的秘密》《烽火少年》插曲等等。
喜欢起以后,只要自己能接受的,都能自觉学唱。
好吧,以后,这辈子,就永远喜欢歌唱了。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熏陶呢?
我也听过一位朋友讲,小时候根本没能开设过音乐课,没有条件接触欣赏任何歌曲,不看电影,不听收音机,简单生活在灰色的世界里,于是这辈子对于音乐隔绝屏蔽掉了。今天听起音乐,有些虽然也很喜欢,有些也能接受,但有些就感觉耳朵受了刺激,怕听到不要不要的。
其实在我耳朵里边,任何一首任意一种,只要是音乐,就值得你暂住聆听,这中间是有道理的,也会感染到你心灵某处,有所触发感悟。
至今还记得有这样一幕,刚升初中,某天下午上学路过五班教室,许多孩子们拥堵在门口,窗户上也吊满了人,一股清脆悠扬的小提琴声也传递出来,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个小姑娘正在讲台上独自拉当时最流行的电影《小花》的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
你已经不能想象,这优美的曲调,对一个十来岁孩子的灵魂有多大的震憾了,那种直击骨髓式的,到今天只要一想起,都沉醉不已。
2024年9月14日星期六上午10时2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