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完电影回家已近九点,按理说不应该开电脑了,因为惦记着要为支持本市的公交事业建设而投上神圣的一票,也就上了网。投完票,顺便就说点观后感,否则也对不起梅的那张电影票。
好多年没正儿八经地上电影院看电影了,距离最近的那一回好象也是和梅她们一起看的。对于我这样一个落伍的人来说,坐在影院里看电影是一种文艺上的美学上的高尚追求,就如西方人去听音乐会一般庄严隆重。
虽然有小孩子的吵闹声夹杂其中,很是投入地从头看到了尾,难免为里面的场景唏吁和揪心几下。只是作为大牌导演的大片,总不能让人以一个普通的观赏者用一种相对低端的标准去观赏。场面是很惨烈但是科技手段是不是太突出了?画面是很唯美但是对于战争片来说是不是太虚幻了点?在巨大的恐惧面前人性是不是太美好了些?
好象是从《拯救大兵瑞恩》以后,本国的导演也学会了用少数人用普通人的遭遇去凸现残酷的战争状态中的人性。可是这个大片感觉像一盘大杂烩,一开始我觉得应该是《兵临城下》或者是《阻击手》。电影散场后电梯里一男子说这个电影就前几分钟还可以看看。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都会喜欢那种血性的阳性的英雄的视角。
其次是那个假神父的演变,听看过原著的梅说,小说里的那个人一直就是神父。小说比起生活来需要曲折和起伏,因为小说没有人生的长度,但是比起更短促的电影来又远远不够,于是才有了从假到真的演变实现人性的崇高飞跃。也许是我心老了吧,我更喜欢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潜涌,或者一直平庸一直平庸到老到死,方能显现出人那既顽强又卑微的苟活来。比如让那个女儿心中的汉奸父亲活下来,而不是痛快地以一颗子弹了结完事。
当然主角应该是那风月场所里的女人们。色彩自然是张大导演的一大风格,阻击手潜身的纸店铺,教堂里的花玻璃窗,女人们婀娜的旗袍。不管这群女人如何演变,不管能否让人联想到明末的柳如是李香君之类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小女子来,女学生们暂且算是救了下来,可是整个残酷的战争是女人的肉身拯救得了的吗?如果秦淮女子们能够安心地卖笑卖唱,做着她们低下而肮脏的身体事业,而无须假崇高地去为战争去埋单,那何尚不是普通大众的福祉呢。
在没看电影没看宣传以前,我以为《金陵十三钗》是个古装片。这样一说,还是冯导好,《集结号》,不管这个号角是进攻的号角还是结束的号角,至少是不男扮女装娘娘腔。
真是觉得荒谬。对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战争,或者体制,都可以是那辆轰隆隆一往无前的坦克,而你自己就是那根琴上的弦,命若琴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