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方言

(2011-12-18 21:46:48)
标签:

杂谈

记得和梅她们一起坐着聊天时聊到方言,她们俩是支持小孩子讲土话的,而我是反对的。梅她们大力提倡方言的理由是基于语言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自然是有深度的。我的反对纯粹是从实用性出发,在二十一世纪里,如果你一个人坚持讲方言,无论是单纯的交往还是工作上的发展,绝对会成为一种障碍。她们不知道,因为方言味太深,上大学时我那很乡土的普通话一直是被同学所取笑的。王和黄不分呀,会把“蛋卷”说成“弹卷”,诸如此类实在数不胜数。

从小在乡村小学读书,老师都讲不好普通话,有的根本不讲,我们自然也无法接收到正确规范的语言信号。当然也有个人太愚笨对语言不敏感之故。要是换成我母亲,那一定会好许多。我母亲是新昌人,同一个县都有不同的方言,新昌话在我们村里人的耳朵里自然是带腔带调的。母亲只用了一年半载的功夫就用本地话替代了新昌腔。跟她同是新昌人的张芬内眷到现在都没有被完全同化掉。如果从大的意义上讲,张芬的乡音未改是无可指摘的。但是,你要被人认同扎根在一块不是你家乡的土地上,那是需要你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张芬就因为她的新昌腔不仅仅是她自己还有她儿女都被好事者用“大妈腔”和“小妈腔”来揶揄。

因为有前车可鉴,女儿出生后我就在家里提倡普通话教育。基本上也没什么大问题,问题出在婆婆这里。婆婆自己是上虞人,又是绍兴人的媳妇。绍兴人叫姐姐不叫姐姐而是叫大大。于是,在她的教育下,女儿从小开始就以大大和二大大称她的大表姐和二表姐。一开始我很不习惯,一大大,二大大,又不是上跳舞班,但是女儿在白日里基本上都是公婆带着的,也没有办法。后来习惯了感觉也蛮好的,很有点与众不同哪。婆婆却意识到不太合适让女儿改口叫姐姐,你说都顺顺口口地叫了十年,哪能改得了。

对了,和梅她们之所以讲到土话,好象跟我的侄子有关。弟弟本来是打算将自己的儿子留在爹妈身边的,养到四五岁再带出去,小俩口负责在那边专心挣钱。我说我是不太赞成的,你说什么事情都要从娃娃抓起,要是从小在那边长大,就不需要像我们一样半途出家开始学英语。更重要的是小孩子需要在父母身边长大,不管长得如何父母都能知道。你说,男人和女人要么不要小孩,有了小孩后家庭的战略重心就会很自然地转到小孩身上,要是小孩子无法享受到和父母共处的时光,挣更多的钱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

当然,为了挣钱养家,有许多父母和孩子不得不相隔一方。这是商业社会的困局。就像我知道方言意味着什么,我也喜欢它出现在我的文字里,恰如昨日重现,可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生存其中终究是分裂的一代。

听说上海的学生已经在推广用ipad代替沉重的书包。你说,以后不要说方言连汉字书写都不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