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子家的家事
小英子的家像……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人家唐僧是西天取经,她家的路却通向唐僧家。
下面一段描写屋前屋后,就是前文对联里说过的,对称。就略过。
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闻得见。如果闻不见,小明子和小英子就是不搭界了。
自己的田里,一亩种了荸荠——这一半是小英子的主意,她爱吃荸荠。看似很家常,渊源就在这家常里了。后面写到小英子在荸荠田里()荸荠,和荸荠庵的明子,爱情的种子就在这荸荠田里发芽生长了。
他是一个全把式……一口气写下来,感觉跟相声演员在说书,不重复不喘气。真的是一口气说了十个行当,每一个行当的动词都不重复。人家乾隆自称“十全老人”,赵大伯才时货真价实。赵大娘的文字也是如此。
赵大娘五十岁了,眼睛清亮亮,头梳得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我那去年才离世的老外婆也是这样一个人,就算她是要到山里干粗活重活的人,看上去就是清爽整洁。
不知怎么得了半套《芥子园》。很奇怪,汪老为什么喜欢一半?好多地方都是一半一半的,好象这人间就分成了两半?一半是荸荠庵,一半是小英子家。其实那个对联,也是一半一半的。
“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就可以乱孱!”——所谓“乱孱”是绣花的一种针法:绣了第一层,第二层的针脚插进第一层的针缝,这样颜色可以由深到到淡,不露痕迹。不像娘那一代绣的花是平针,深浅之间,界限分明,一道一道的。不善言语的大英子,在文中讲出了这样一段长长的话。真是不说则已,一说就是点睛之笔。我突然觉得这就是汪老在本人在讲话,我就是要这样写!我就是要这样写!百度了下,“乱针绣”是苏绣的创新。看似乱,其实针脚一点都不乱,人物风景看上去更鲜活。
小英子就给他做点好吃的……就这一点好吃的,煮,蒸,煎都用上了。心思自然也是用上了。
小英子和小明子在船上相遇,最终以小英子在船上说出要做明子的老婆结束。佛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其实这结局已经点明了,只是汪老不愿意说出来。我都要忘记了,他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自然是受了老师的影响,一篇《边城》,一个翠翠,让多少人为这美丽的文字和姑娘伤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