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夜的眼睛:我的梦游笔记(三)

(2006-07-26 13:47:00)
分类: 夜半碎片

表面的肤浅的快乐并不能给人怎么样的触动,只有那些绝望、忧郁、悲伤、无奈的情境才能震撼人的心灵。在人物画创作中如此,实际生活也如此。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真实的、接近于本质的生命状态并非轻松愉悦所裹拥的。只是当她的心绪真正沉静下来,淡然甚至漠然地面对生活的时候,她才有可能进入真实的历史时空,才有可能与那些高尚的、痛苦地思索着的先人接触、沟通。(历史的融合?)

毕加索曾为生活所迫而抑郁痛苦的“蓝色时代”所创作的《拿着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元的高价成为最昂贵油画——在我而言,真正值得关注和抬高的却是对生命本身酸辛苦难的体味。这个世界是荒谬的,所以的浮华与繁荣经过时间的历炼终舒畅归复沉寂,真正留下来的则是生命最本质的内核——孤独、痛苦、绝望!

所谓的“北京写实画派”其实也不过如此,对技巧的炫耀和民族符号的卖弄罢了,而这恰恰迎合了西方的口味,以国际的认同(这个名头大得足够震撼住想要提出非议的人)来索要国内的市价。至于艺术价值,好坏只在人心,还是由观众的心理反应来评定吧。

生活的逼仄让意义的追寻和理想的探求变得沉重而无奈,真正要把艺术作为一种对生命、对历史的责任来担负更是难上加难:

现实是残酷的。它不断地逼迫我们放弃梦想作出妥协。抗争的历史中,有的人屈从了,有的人放弃了,坚持到最后一刻并倒在自己的梦想之中的是幸福的,也成功的(“成功”这个词用得太滥了,因为关于这个词的定义那么的俗不可耐)。因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就是生命自身。

穷迫之后的旷达,让人敬仰,然几人能为?——20050718

 

对于“中国画”的批评,需要对自身的反观和身省,也需要他者的界定和审视。更多的时候,人们喜欢偏颇于一极,所以“国画”的身份总是不能自明也难以他证。

检阅现代的水墨画,笔墨越来越浓重,构图越来越严密,意蕴却越来越单薄了——这不能不说与艺术家的心态有关。写意的开放和逸趣终究是执着于画外功夫的人所不能及的。寥寥几笔而能神到韵足者,惟心净/静者能。

视界决定广度,思想决定深度,文化的厚度给人以历史的高度。——20050720

 

孤芳自赏是一种矫情更是一种悲凉。往往我们的艺术家总是过于自信而自恋,除了市场反映似乎不再考虑其他受众的感受了,仿佛过于关注受众反应就是迎合大众口味。

而媒体上不断出现的是关于大众对行为艺术、装置、影像等前卫艺术的反感、不解或不满,以及大型美展、研讨会上 “艺术为人民服务” 的空洞口号。

美术批评中,艺术的受众心理研究——接受美学问题似乎是避讳之谈,或者是有人做了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面对受众和批评的缺席,艺术将何以存?美术的社会价值……算了,现在是该谈价格而不是价值的时候,还是闭嘴吧,免得让人看着笑话。——20050721

 

所谓的艺术评论,没有人真正关注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创作状态。追根溯源,挖根究底,展现的都是一个模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记忆。评论作品,空泛地套用的言词,言说内容与作品自身是无关涉的。

困惑,出入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独不见“存在者”之“存在”。

“看山似山,看水似水”,这是匠画对自然外象的拙劣模仿。

“看山不似山,看水不似水”,这是文人画的笔墨景象。

最高境界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人似鬼”,是道学上的,也是笔墨意义上的。是自然的山水,也是意念中的山水,一切的营造法式都已突破,回归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即水墨交融,意蕴绵绵;天人合一,物我共生——

然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多是第二层次的水墨——笔是笔,墨是墨,景象繁复,意境全无。通篇笔墨浓重而不知所云、不明所指。没有由心而发的灵魂触动,只见单调枯燥的堆积烘染。——200507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