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夜半碎片 |
当代艺术中心,在华侨城一个废旧的厂房里。地上是整齐排列摊开的石碑,正上面是招魂幡旗一般的条幅广告中间投影出来的谷文达日常生活录像,听得不甚清楚,吵吵闹闹,一惊一乍,整个感觉是虚拟的不真实和茫茫然的空无。于是意识到,这种设置本身是人为的,有一种盲目的流俗成份在里面。因此,本要阐明一种态度的画展本身也就不言自明地无聊起来。
“瞬间艺术”——乌多·雷莫斯戏剧摄影展。所谓的“对文化的个人表达”、“让视觉直接思考艺术”——操纵的成份太明显了。言语的解说最终给人一种虚妄感。只能说,作品本身包含了一切,这时候的语言反而变成多余的噪声。
也许,那些正统的严肃的艺术家们是耻于把“迪斯尼动画”当作一种艺术的。但毫无疑义的是,在社会学层面上说,这恰恰是当代艺术最成功也最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能够打动人心,让人身心愉悦或者反省沉思,这也是衡量美术的社会价值的标准之一吧?
偏有一些人,固执于观念、道德或权威,老拿一些粗劣死板的东西来展示并强加给观众说:看吧,这就是艺术!
难怪乎传统艺术不得人心,当代艺术又自绝于人了!(何香凝美术馆和OCT当代艺术中心观展后记)——20051108
中国画是一套完整的抽象符号系统,经过一千多年的衍化生发,系统内部分工越来越详细具体。但由于来自外部的不断冲击和内部的分解质疑,范式受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必须隔合一些新的范畴割裂舍弃一些旧的范畴才能组织新的范式。“笔墨”与“传统”需要的并不是已有的定义与指称,而是在当下语境中内涵与外延的重新确立。也就是对它的能指和所指范围的界定。
最初的中国画是形象、具象的,以描摹事物为旨归。但自文人画始,符号越来越抽象简括,没有一定的文化语境和专业训练很难把握其中的意蕴,这种自绝于人的“极少数现象”更加剧了它的“伪精英”趋向。
符号的僵硬和程式的俗套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画最大的弊端。充斥满纸的都是笔墨,哪家哪派的笔法墨迹都似乎都可以找得到来路(而好注了出典、归宗认祖又恰恰是画家和评论家们的癖好),唯独看不到的是画家的心迹。
文化的缺乏是文人画的最大悲哀,看不到文化涵养,而只有矫情的才子佳人、古贤今人一味地吟风弄月、顾影自怜,来来去去摆弄几句古诗新词以为就高雅清趣。——200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