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夜半碎片 |
我们的画是给谁看的?评论家不屑一看,只会套用格式胡说八道;大众看不懂,没有文章指引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画家之间也不会看,因为他们自高自大、狂妄之极彼此相轻得厉害。于是,只有制作者(并非“原创者”)看了吧?然而,他自己也是糊里糊涂的,不知所来也不明所往——纯粹只是一种行为而已,无聊乏味。
千篇一律的评论文章,假话连篇、调子高昂而空泛,替换一下名字套用在任何一个画家身上好像都是适用的。因为所有的这些大而无当说辞都与作品无关,吓唬一下人民大众许是有用,让人误以为全中国画画的都是大师了。然而,就是“大师”这个词本身也是值得推敲拷问的——就目前情况而言,模棱两可的画风,似是而非的格调,半生不熟的笔法——一个个都神气得像大爷一般孤傲而偏执。画坛少的不是“大师的气派”而是“大师的内涵”!
思想贫乏的时代,语言也显得苍白。虽然不断地喊着口号,彰显的也不过是自身的空无。没有了注解,绘画本身也就无足轻重、不明所以来——文字和绘画都不由得陷入这种尴尬之中难以自救:没有所指,也没有能指,甚至最初的本质内涵也不存在了,因为作为个体存在的人找不到自己的终极目的,表述本身也就失去了本原意义——连本真的“我之为我”也给抛弃了,剩下的只有一个空壳,套用不同的符号、程式、主义,以不同的面孔一样的无聊裸呈灵魂的虚空……——20050710
所谓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国画界这里经常被狭义地理解为“文人精神”(我觉得就定义这一点上,“文士精神”或者更贴切),而我们知道古代文人除了遗世独立、有名可指的几个人,表现出来的更多地是一种奴性,没有独立人格,行为软弱,依附权贵,言谈中构塑的是一种消极的悲观主义、唯美主义。
那么,他们有什么理由指责与所谓“文人精神”相对的世俗性和平民性呢?一个时代的人都不能接受现实,只会愤恨牢骚不断,我怀疑他的作品对大众有怎么样的积极意义。
如果他在观念上遗弃社会和大众,那么,受到读者的不屑和冷落也就不足为奇了,又为什么还要心有不甘地不满抱怨呢?
让作品本身说话,摒弃所有的文字解说。然而,现在,更多的书画作品都有依赖于文字的阐释来赋予意义。与之相悖的事实是,不论是通过文字言说还是作品本身,你都无法看到所谓的艺术个性,虽然每个人都那么热心并坚定地坚持独特的符号语言和笔墨程式。
依照蒯因的译不准原则,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之间的翻译不可能在到完全的一致,每一次解读都是一次误读,因为没有标准可言,文本自身的意义是架空的。绘画是对造化的误读,批评是对作品的误读,阅读又是对批评的一次误读——故而,我们不若直面天地星辰自己营造意境!
《美术观察》2005年7月刊的专题是中国画的品牌塑造,关于中国文化的“国际品牌化”问题,我想有一点是首先要明确的:评价的标准。所谓的国际品牌,是用西方的标准来衡定的吗?如果是,那么用必要做出这种迎合吗?我们还是太自卑太在乎别人的肯定了,所以总是一厢情愿地作出许多无谓的姿态等待他者的观赏和赞许。为什么不能底气十足地提出我们的标准?这是建立文化自觉、自尊的前提。
如果审视标准问题已经解决,接下来也就容易了。要么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只是反映自己的内心,顺其自然。要么就是以西方为取向,按照他们的口味来调适我们的创作状态——实际上,我们就这就样照搬别人的模式并引以为豪了。不管批评界是跟着鼓噪还是言语犀利,我们都无可挽回地滑入商业化、市场化的旋涡不能自持。——200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