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夜半碎片 |
“一片火爆”一词不足以形容当前艺术市场的人气之旺,画得好的画得烂的,个个争相提价,或有价无市,或虚高哄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一两年。
当代艺术市场从起步到火热,又有几幅真正能够流传千古?资本参与的结果就是我们为之津津乐道的“艺术产业的繁荣”。忘却所谓的“艺术的本质”,那些传媒们炒作的“画坛大腕”才是令人称羡的。
艺术成了权贵们的玩物。那些藏着掖着几百上千张“名家巨作”的权贵们令人神往,让人追慕,他们就像掌握着“原始股”的大庄家,酝酿,炒作,最后抛出,谁承接得住呢?――在众多艺术走向大众的时候,书画艺术恰恰以这种悖谬的方式走进了“富贵阶层”的门庭。
似乎,全国人民都奔着小康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苛求艺术家们守着清寒孤寂的日子去创作“人类的精神食粮”。存在逼仄与困窘,或许曾让一些天才人物创作了流芳千古的经典佳作。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相对安逸的生活状态,技艺也只会陷于穷迫枯涩之境伸张不开。笔墨要湿润,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同样也要湿润。因此,不难理解当今的画家如此地热衷于谈论多少钱一平尺了。对于他们而言,最理想的莫过于:画得好够水准,学术认可市场追棒,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石涛曾有言:画事有彼时雷轰震耳,尔后不闻不问者。现而今,人未去,业已显;身未谢,道先衰。
当艺术的主体关心的只是艺术的“价格”而非“价值”的时候,又怎能期待艺术本体的纯真天然?民众又如何去期求那些“艺术+传媒=财富”的鼓吹者和实践者们去推动艺术的发展、促进当代艺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首届中国写意画展的策划和举办,标榜的口号是“寻找写意传统”,启动学界对中国画在当代发展的整体性反思。 “写意”是一种笔墨程式和符号图式,更是画者个人情感和胸怀抱负的展露与发挥,以及民族集体无意识和时代文化心理体验的阐发与升华。
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技巧意境的炉火纯青所付出的代价是艺术家个性和本真的泯灭。中国古代画家一切的“自我表现”无非是自我与“道”的冥契过程。真正的主观情感和个性心理已在“天人合一”的模式中被异化了。
“笔墨”似已成为传统中国画在当代发展的一种精神隐喻和历史宿命。关于传统与现代、心灵与技巧、艺术与市场、精神与物质的争论,上升到哲学命题的层面,还有更多的东西急待我们去思考。至于传统是什么,名词的指称各有各的阐释与解读,恐怕并不是言语的“能指和所指”、“外延与内涵”的关系那么简单。
<中国画家>200512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