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好的时光,侯孝贤扬起的一路风尘

(2006-07-09 02:57:58)
标签:

最好的时光

咖啡时光

千禧曼波

好男好女

侯孝贤

戛纳

侯孝贤第五次以竞赛者的身份出现在戛纳的展厅中,不动声色,眼神一如往常的睿智,和那些著名的长镜头一样轻灵又深邃地注视着这个地方,只是不知道他的内心此刻,会否有泛起一些流年已逝的涟漪……
 
故地重游

1995年,《戏梦人生》为侯孝贤赢得评审团大奖,96年的《南国再见,南国》和98年的《海上花》虽然一无所获却广受好评,2001年《千禧曼波》为他赢得了技术贡献奖,《最好的时光》能够再次洞穿戛纳的风尘吗?台湾电影从来都不缺少欧洲电影节的认可,侯孝贤也不需要凭拿奖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他的戛纳之旅关键在于能否为后辈影人做出一个榜样,不要和蔡明亮一样拿到奖项后诚惶诚恐,负罪于带坏了影坛的风气。

《最好的时光》与侯孝贤前两次在戛纳获奖的影片竟有几份神似,三部影片都是明显的多重时空,《好男好女》是伊能静一人分饰三角:舞台剧演员梁静,戏中戏角色蒋碧玉、历史人物蒋碧玉,以一幕影像承载多重时空,令人拍案叫绝。《千禧曼波》以未来的口吻来叙述现在发生的故事,舒琪饰演的台北现代青年女性即叛逆又娇柔。《最好的时光》由舒琪分饰三角,展开不同时代下的三场恋爱故事。侯孝贤对电影语言的掌握能力毋庸置疑,或许这就是在他心目中,能够征服戛纳的电影语言,若果真如此,我们或许可以对《最好的时光》寄予更多希望。

至少现在看来,我们无法为《最好的时光》的品质定位,想不到舒琪能否和《好男好女》中的伊能静一样成为时代剧中的人物根雕,也无法想像张震能否演绎出与《千禧曼波》中段均豪相等的青春张力。以前,我们从来不必为这些事担心,但是在《咖啡时光》之后,这些担心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功课。电影总是随着时代不断地前进,侯孝贤不会为了某些人怀念某些过去的情结而停留,同样也不会为了迎合某些人迷恋某些现在的潮流而迎合,他说过:“创作是从拒绝观众开始的,因为懂得拒绝观众,才会有创作”。彻底地坦白,很难令人不联想起台湾另一位电影高手朱延平,台湾现在每年出产十几部电影,其中最卖座的一半基本都是出自朱延平的手笔,他与侯孝贤分别是台湾电影中票房与艺术的两种极致,很难因为某一方面的欠缺而否认其中的一位,只能说他们在追求什么,我们做为影迷,需要的又是什么。

平淡至深

永远都是长镜头,缓慢平移,角色平淡无奇,台词不过片言只语,剧情也不过生活琐事。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在侯孝贤的平淡可以引发观众如此强烈的共鸣?其实答案很简单,侯孝贤电影的伟大之处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平淡。

“淡极使之花更艳”——张艺谋曾经这样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词来形容《恋恋风尘》,由此可见侯孝贤电影的魅力。就如侯孝贤所说,“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非常深邃、非常远。”从来没有人能像他一样懂得平淡对于电影的重要,因为平淡才真实,才能产生强大的统治力,使观者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侯孝贤的平淡来源于对生活细节的积累,这种平淡不同于小津。小津通过精密的计算后改变细节,伪造朴素,侯孝贤却是在洞悉所有细节后还原自然,呈现出最真实的感受。侯孝贤对电影内涵的追求也不同于欧洲导演,欧美影人是为了展现艺术而电影,侯孝贤却是为了展现生活而电影,为了在场景与乡土风情上保持真实的美感,侯孝贤请年近九十岁的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做生活顾问,组成一支“无需演戏”的创作班底,保证镜头中出现的任何微小动作和事物都与戏中年代的真实生活毫无偏差,这种坚决的态度在1998年李天禄辞世后有所松动,体现于《千禧曼波》和《咖啡时光》这样的现代或异域题材。

和很多出色的电影人一样,侯孝贤也是从编剧、场记、助理导演做起,一开始就见证了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发展历程。多年的影坛积累,使他早早就认清了电影的本质,并把自己的影像风格牢牢锁定于传记体,不夸张、无噱头,可以为了真实而破坏一些美感。他在早期从自己或别人最了解的童年往事中挖掘素材,再通过朱天文用细腻的文字进行生活化的整理,剧本、电影与生活完全融合,使每一部作品都拥有纪录片的性格。从现在披露的剧情来分析,《最好的时光》无法达到侯孝贤在青春四部和悲情三部时的巅峰状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侯孝贤的所有电影都具有深厚的生活底韵,他对拍摄的每一个细节必然是了若指掌,在他作品中,绝不会出现暧昧不清的角色和故事。

渐行渐远

从1980年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就是溜溜的她》一直到现在的《咖啡时光》、《最好的时光》,侯孝贤似乎在漫长的旅途中失去了最初的冲动,甚至有一种背道而驰的感觉。他说1983年的《风柜来的人》才是最能代表自己的作品,“快又精准,能量很强,现在年纪大了,拍片反而很多顾虑。”

回顾侯孝贤的电影,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大部份以青春记事为主题,其中《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真实还原了侯孝贤、朱天文、吴念真等几位主创人员的青春往事,大致构成传记体的青春四部曲。

在人文感悟积累成熟后,侯孝贤开始依投资商的意思启用大牌演员,不过大牌最多的《海上花》却成为看起来最闷的一部侯孝贤电影,真正有力量的是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这些影片把视线投向随时代变迁而飘摇的人物,和青春四部曲同样为侯孝贤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此后,侯孝贤开始关注台北新一代青年的成长,这种关注是循序渐进的,从《南国再见,南国》到《千禧曼波》,北台少年的迷惘、困惑,成长历程中的艰难与波折,个性中的冲动、退让、天真、世故,完全突破了以往作品的纯净,呈现出的是一种胶着状态。这种胶着正是侯孝贤通过童年萌想、历史感悟后累积出的艺术结晶。依据这种渐进公式推算,《最好的时光》应该会成为更加现代派《千禧曼波》,两部片加上《咖啡时光》组成千禧三部曲。但这并不是影迷想要看到的,我们更希望《最好的时光》可以“倒退”成为另一部《好男好女》,那才是最正宗的侯孝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