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卓文(广州市同创卓越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宏观调控后的广州房地产市场,游戏规则已经彻底改变。
新游戏规则的核心是规定了两个70%,即:普通商品房用地(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要占土地供应总量的70%以上;区域90平方米套型面积以下要占70%以上。
目前广州市已经开始严格执行“90平方米以下户型面积比重占70%以上”的规定。从最近广州市推行卖地的指标,已经可以读出“严控”的信息。
广州市政府大规模重启经济适用房(2006-2007预计建167万平方米)和廉租房(16亿投资,项目已经确定),更将大大改变广州房地产市场的供应渠道。过去10年来,产品几乎全部由开发商提供。今后,这种模式将改变为多种渠道的提供。这种情况类似于马路,原来是单车道,现在改变为多车道。市场的供需都将发生彻底的变化。
舒适型、升级消费型的产品受到很大限制。当前广州舒适型产品一般做到140-150平方米(四房二厅)以上,“豪宅”类产品一般做到180-220平方米(五房二厅)以上。以这样的面积计算。以后广州90平方米以下套型数量要占80%左右,舒适,豪宅类套数在20%左右。刚好符合“二八”规律:未来广州楼价将由20%的人带动。
在思考新游戏规则下的应对措施时,我深感广州楼市有产品倒退的危机。
1、从历史来看,广州房地产过去27年(从1979年东湖新村算起)的产品状况是:普通、低档产品(或称草根产品)多,优质产品少。能够历经10年风雨,而产品功能不折损、楼价坚挺的住宅产品,可谓凤毛麟角。不少号称“豪宅”的产品,不到5—6年,已经折损30%以上。
我同意一种看法:豪宅都应该是二手的。因为豪宅需要证明,不能由发展商说是“豪宅”,就是“豪宅”。
遗憾的是:广州楼市过去27年的产品,最终被证明为“豪宅”、“高品质”的并不多。
广州楼市过去27年的产品,不缺高“性价比”的产品,不缺“物美价廉”、“平过自己起屋(比自己盖房子还便宜)”的产品,也不缺“外立面像时装”的“艺术地产”,广州楼市最缺的是优质、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产品。
经过20多年的市场激烈竞争,广州房地产好不容易初步形成了一些大企业,出现了一些讲信誉,讲品质,眼光前瞻的企业。市场上,“品质地产”越来越多。宏观调控不期而至后,调控后的政策“限户型、限楼价”、大规模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有可能让广州房地产走回追求“性价比”的老路。
90平方米以下房子,理论上大部分属于工薪、中产的房子。如何在市场上充斥70%这样的产品,而产品品质不下降,这是摆在广州房地产面前的大难题。
2、我们一定不要以为“广州房地产的奢侈日子”已经过了很久。仅仅在十年前,广州还允许建“9层不带电梯”的房子。在90年代末期,笔者还在西湾路(也就是广州水泥厂附近)操作过9层住宅(金德苑)。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能理解为什么广州还允许建“9层不带电梯”的房子。当时的核心理念是:加两层,没电梯,总比坐一个小时公交车住到郊区好。就在这种“有利于居民、有利于开发商、有利于政府”的“三个有利”的短期行为思想指导下,广州留下了大量“9层不带电梯”的房子。
看到“100%户型90平方米以下,容积率3.0”,看到这样的指标,历史的一幕又回到我的面前。这不是典型的“一梯八户”,“一梯十户”的的港式住房吗?
有一些建筑师表态:小户型也可以做出精品。甚至一些德高望重的建筑大师都出来表态“小户型不代表低品质”。
广州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市区项目都应该搞中小户型,充分满足工薪阶层需要。甚至有人认为,容积率还要提高。
事实上,这样操作下来,广州城在未来将充斥普通、低档的产品。毕竟,住宅的设计与建设是讲究经济回报的商品化操作。虽然,也可能在个别项目或少部分项目做出精品,但在“市场”和“经济”的推动下,追求性价比的产品将是主流。我们又有什么办法防止广州房地产产品的倒退?
3、市区项目70%户型面积要在90平方米以下,必然带来人口密度增加,配套设施拥挤紧张的新局面。例如,停车位要做到一户一个,在当前广州市区的新项目中,已大都成为不可能。
诚然,住宅产品是一个广义概念。不仅包括每家每户的单元套内面积,还包括住区的公共空间、综合配套以及相关服务。如果政府只是限房价、限房型,而不在综合配套和相关指标方面作出更详细的规定,就很难预防居住综合品质的倒退。
4、已经有经济学家指出,90平方米以下住宅建设的本质属于“公共事业型”的开发。毕竟属于“大众化产品”,必然导致较低的利润水平。如果这种产品的比例占到70%以上,广州房地产未来还靠什么来保持在国内地产的领先地位?
5、现在大家都很忌讳谈“豪宅”。仿佛“豪宅”就是为有钱人服务的,“豪宅”都不是好东西。笔者曾经参加过很多的豪宅研讨会,也看过很多关于豪宅的定义,笔者的个人意见是:豪宅还有一个特征是“先进性”。综观房地产发展的历史,豪宅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缺乏豪宅的房地产市场,必将带来创新缺失和理念滞后。很难想象,没有了豪宅的探索,这个行业的产品还能进步。
6、目前,广州住宅的产品,已经进入个性化与标准化共存的年代。笔者从2003年到2006年一直担任《广州金牌户型评选》的评委。笔者的感受是,只有个性化产品活跃,标准化产品又能大规模降低成本,才是合理有效的市场配置。
宏观调控之后,广州房地产的产品平衡被打破,如何保持产品品质不退步?是摆在广州房地产界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7、从城市设计的立场看,广州房地产还应做更大的贡献。不少建筑大师(如东南大学的齐康教授),每次来到广州都感慨:广州整体的城市面貌就像一块缝缝补补的衣服。倘国六条后,广州城里崛起很多“一梯八户”、“一梯十户”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城市的未来就更令人担心了!
8、现在有些开发商老板喜欢谈“社会责任感”。我却认为很难,让商人负社会责任,就是要剥夺他们的利润,无异于与虎谋皮。
商人赚钱天经地义。当前行业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促使这个行业的产品品质的优化,而不是短期的、急功近利的。
去过欧洲的人都知道:十年前的欧洲、现在的欧洲和十年后的欧洲,在面貌上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因为人口稳定了,建设停止了,城市凝结了。
中国大陆恰恰迎来了大发展大建设的年代。或许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人口在2030年将到达顶峰。我们在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建设的房子,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城市未来的面貌。
基于这样的思考,商品房建设,就算是要追求利润,还必须增加一些社会责任感。
后宏观调控时期的广州房地产,已经潜伏着深刻的产品倒退的危机。
开发商不会主动担负起对未来的责任。
谁又将对广州城市的未来和房地产的未来负责?
前一篇:楼价:谁忽悠了谁?
后一篇:广州楼市潜在危机(2):资本外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