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建筑 |
分类: 旅行 |
何家大院位于邛崃市道佐乡张店村八组。张店村,它有另一个地名:铜沟。从邛崃往夹关方向,经过白沫江大桥,便进入了道佐乡。沿途溪水淙淙,两岸篁竹浓绿,山高处白岩如瓶,所谓丽景天成。

公路沿溪水而建,眼下正在拓宽。

逆溪而上,低头见石菖蒲生在溪水中的青石之上。

穿过一道小石桥,来到溪水对岸。

石堡坎上有一户人家。

继续前行,见到水上一座小石桥。对岸是一座石质歇山顶的观音庙,一旁有两座碑式土地庙。

观音庙全为石质,两平米见方。石檐,石脊,石首,石柱,楹联也为石刻,上书“前果存心如鳌臂,吾方随手兴麟儿”。

石材厚重,内部构造简朴。

石庙前另立俩石碑,一高一低,均为四方石柱,然碑首各不相同。高的碑身上有刻字,一侧内容为捐资记录,落款隐约能辨出“同治八年八月”(公元1869年)的字样。

另一面刻着“齐山会”字样,下方是“土地堂”,土地爷以官服加身。

部分碑文。

此时竹中小径还有两尺的宽度。

阳光透过竹林,洒下光斑。

小径渐渐被山泥湮没,落叶掩盖。

荒草侵阶。

遇到一株开花的竹子,竹生已了。

一只迷路的小螃蟹。

来到一处叫竹溪亭的地方。

竹篁里,溪水前。此景合王维的那首《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地上的野浆果。

静悦潭。清泉石上流,依旧是王维的诗意。

一道长长的石阶梯现于眼前,何家大院,并非我想象中的老宅子。

堆放柴火的杂物间外,立着一座泰山石敢当,豹眼环口,下方的刻字好像是个“敕”。

这条长满苔藓的石阶,通向大院左侧的门。

石阶起处,两旁各置一葫芦状的石鼓。

上台阶后,只见大门紧闭。隔着木门朝里往,隐约发现另有一道台阶通往上方。台地的左侧是一处废弃的残垣,两根方形石柱还立于其间,地上荒草丛生,佛手瓜的藤蔓攀缘其上,背后是扑面而来的竹林。

“深宫荒草没,战乱频仍过。回念旧繁华,太息不能绝。”

三面呈凹状的巨型堡坎出现在眼前,里面种植着桂树。

石径弯入两道石堡坎其间,即今日何家大院的入口。

眼前所见。左边是另一道石阶通往大院的主建筑,右侧一片开阔地,银杏林间立着高大的四方石立柱。

银杏茂密,不过并不能遮挡我的想象力。立柱在此,当初做何用途?

地上倒伏的立柱。

山峻岭茂林修竹。

明堂敬谨衣冠肃。

何家大院的龙门子。横楣上雕刻着无数戏剧人物,左右两道立柱嵌在石堡坎之中,石阶梯两侧各有一道泄水槽,整体设计兼顾了美观和实用。

龙门子两侧的楹联:“山色侵窗朝看画,泉水绕枕夜闻萧”。

横楣与立柱之间有石槽,当初应还有雀替。

石梯左侧的空地上,也立着几根雕花石柱。

立柱三面都有楹联。

石柱下的柱础。

石柱下方的雕花图案。


花草虫鱼。

空地中央的情形。

四角雕花柱础。

立柱顶部有十字连接槽口。

石楣两侧都有雕花,朝向住宅的这一面分成四个画幅,讲述不同的故事。

立柱侧面另有一幅楹联:“后昆昭甲第,岚泽霭华堂”,落款是阴刻的“邛州庠(xiang)生黄钟瑛”。

何家后人称大院由其先祖何朝臣所建,据何朝臣碑文“生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结合对联落款“壬子年吉月穀(gu)旦”,推算何家大院修建时间为公元1792年。穀旦,指良辰,旧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
如今的何家大院是1963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青瓦平房,现由何家后人中的两兄弟比邻而居。

主人爱花,种植了多盆兰草,承继着大户人家以往的风韵。

几盆多肉,一排竹椅,儒雅依旧。

宅屋建在过去的台基之上,巨大平整的大青石铺满了整个院落。

虽繁华不再,然何家后人将屋子打整得干净清爽,一尘不染。

院落内的瓜架也搭得齐整。

据主人介绍,何家祖上是造纸的,所产为普通民用纸张。铜沟产竹,取水便利。竹子经过浸泡后再蒸煮,成为造纸的原料。眼前这长满了翠竹的低洼地,都是曾经的泡料池。

主人爱花,种植了多盆兰草,承继着大户人家以往的风韵。

几盆多肉,一排竹椅,儒雅依旧。

宅屋建在过去的台基之上,巨大平整的大青石铺满了整个院落。

虽繁华不再,然何家后人将屋子打整得干净清爽,一尘不染。

院落内的瓜架也搭得齐整。

据主人介绍,何家祖上是造纸的,所产为普通民用纸张。铜沟产竹,取水便利。竹子经过浸泡后再蒸煮,成为造纸的原料。眼前这长满了翠竹的低洼地,都是曾经的泡料池。
前一篇:南充营山太蓬山摩崖石刻
后一篇:宜宾屏山龙华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