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包腾锦
包腾锦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38
  • 关注人气:43,3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季驾驶

(2010-01-18 02:04:12)
标签:

汽车

后驱

wrc

冰雪

后轮驱动

北海道

冬季驾驶

冬季驾驶
冬季驾驶
冬季驾驶

 

给杂志写了个稿,赚取点微薄的稿费。好直面一箱油只能跑350公里的残酷现实。

 

 

每个冬天每一场雪过后,在冬季安全行车的命题之下,各个不同的媒体躲在炎热如同夏日的办公室编录冬季行车指南。其实比任何冬季行车指南更为有效的方法是鼓励用车群体减少雪天出行概率。不过除了地铁以外的公共交通工具也是极不靠谱的。首先国内的职业司机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冬季驾驶培训;其次,国内的大部分城市对于运营车辆的冬季车辆状况与配置也没有法规的限制。

 

此外,我还发现这些指南从我来到北方的2005年就没有大的改变。只是,近两年媒体为了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开始把指南放到了焦点头条。可是,编写这些指南的媒体同行居多是没有什么冰雪驾驶经验的,所谓指南也都没有错,可是没走出去,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路有多滑。当下的媒体总是喜欢做一些选择题,总是以为选择了人文关怀就可以不选择媒体的社会责任。

 

比指南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去参加一场冬季驾驶培训。在几乎封闭的冰湖上规划好一个路线,车辆的肆意滑动漂移可以提供非常多的驾驶乐趣。斯勘迪亚维亚人是非常擅长于冰雪驾驶的,在常年累月的冰雪驾驶中也练就了高超的控车能力,并且创造斯堪的纳维亚过弯法。在当今车坛所有非抓地力赛事中(如拉力,又如漂移)使用甚广。这也是为什么在WRC,北欧人可以一直处于长盛不衰的境地。中国东北人则完全没有好好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在全国拉力锦标赛也没有群体性崛起。

 

简单说,冰雪驾驶的高手,很像深谙恋爱之道的女人,对于男人有没有出轨,甚至是出轨的意图都能在及早的时间看的一清二楚。冰雪驾驶也是如此,对于车辆尾部的滑动务必在第一时间作出准确的预判并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们知道出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回不了头,直至撞见。

 

附着力极低的冰雪路面是一个很好的课堂,它就像一个放大器,把任何在平时微不足道的操控失误演变成驾驶危机;把正常路面在中高速下才有可能发生的失控在很低的时速下演绎。在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认识转向不足和转向过度,以及不同的危机处理办法。这也是冰雪驾驶的一个重要现实意义。

 

在经历了一次完完整整的冰雪驾驶培训之后,我们可以把冬季行车的速度稍微提快一点点,但也仅仅只是那么一点点;甚至在某些时候发现无法用转向系统来达成转向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手刹去渡过难关。但最重要的一点,把速度以及驾驶节奏放慢这是唯一确保冬季行车安全的最佳法则。具体的有很多:

 

  1. 选择冬季轮胎,检查车况;
  2. 充分的认识路面,有些太阳无法直射到的地方会很滑;
  3. 合理的驾驶方法,包括对转向,油门及刹车的控制;
  4. 正确危机处理,如果发生打滑,驱动形式不一样采取的处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此外还有细节:

  1. 保持清晰的视野,除去引擎盖既车身周围的积雪;
  2. 在夜间行车,使用近光灯效果会更好;
  3. 为了确保足够的停车距离,保持足够的跟车距离;
  4. 一定按限速指示牌行驶;
  5. 遭遇上坡,选择合适的路线。观察前方车辆的轨迹,然后再前行。没有被碾压的雪能提供更多的抓地力;
  6. 转弯的时候在入弯前降至合适的速度,不要在弯中收油加油,那都可能产生侧滑;
  7. 假如进入冰(雪)路面,一定要在接近的过程中刹车,进入之前完全释放;
  8. 检查你的轮胎,合适的工况能提高轮胎的抓地;
  9. ……
  10. ……

 

可若是你没有太多的冰雪驾驶经验,没有一些置身其中所感受到的恐惧,这些指南还是没有太多现实意义的。当我们的驾驶者在某个冬天,像热衷于滑雪一样去参加一些林林总总的冬季冰雪驾驶培训,我想我们的城市交通不至于因为一场不大不小的雪动则瘫痪。(安全)驾驶,从来没有快捷键。

 

 

第二次来到这个地方,是针对于电视新闻中屡次出现后驱车寸步难行的画面,甚至疯狂打滑,时速表都快爆表了,却没有产生任何的实际位移。由此带来了一些不利于后驱车销售的舆论。为了证实后驱车和后驱车在雪地驾驶拥有相似的通过性,我们作了如下的一些测试:

 

  1. 雪地停车和起步
  2. 弯道通过
  3. 蛇行穿桩
  4. 上下坡
  5. 综合项目

 

如何来作这个总结呢?

  1. 雪地驾驶的关键不在于前驱还是后驱,而在于是否选择了合适的雪地轮胎;
  2. 后驱车在冰雪路面的一个优势是制动时更平稳,距离更短;
  3. 现代高科技电子驾驶辅助系统加持,想让后驱车失控也不是人人可以作到的;
  4. 如果没有换上雪地胎,后驱车在上下坡的通过性是非常低的,前驱车则稍微高一点点;
  5. 同样的速度通过同样的弯道,无论是转向不足和转向过度都会电子系统弱化到最低值;
  6. 在后轮驱动的车型上,车辆电子稳定系统可能会比前驱车介入得更为迅速有效(需进一步论证);
  7. 在低抓地力路面,驾驶后轮驱动车型可能会比驾驶前驱车需要多一点点的驾驶技术,由此可以获得多一点点的驾驶乐趣。

 

尽管电子驾驶辅助系统改善了后驱车在冬季驾驶的可操控性。但要说易于驾驶,那自然是前驱当仁不让的;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在北海道,几乎所有在我们国内能够看到的车型在北海道贩售都是装配电子四驱系统的;另外的一个例子,在北欧,SAAB和VOLOVO这两大汽车品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似乎都没有再推出过后轮驱动的车型;还有一个更为极端的例子,80年代的WRC,大马力加后轮驱动造就了WRC最为辉煌的时代,但也是死伤无数。

 

尽管在雪地驾驶,后驱车有着天生的缺陷。但后驱车的优势也是非常显著的,最好的例证是绝大多数的豪华车型,运动车型及抓地力赛事所采用的赛车(如以F1为首的方程式赛车、DTM赛车等等)都是采取后轮驱动平台。媒体一直不诚恳,致使生产后轮驱动的车厂有过分苛刻的需求:要进一步证明后驱车在雪地驾驶优于前驱车,我是拿了钱的,好在不多,而且这个论证显然超出了我的能力范畴。最后我要说的是:一年之中到底有几天是在冰雪道路驾驶,如果仅仅是1/10的时间,我们是否还要全盘放弃后驱平台在90%时间中所带来的诸多优越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十日冰雪
后一篇:一些近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