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校长推荐何如学生自荐 (青年时报)
(2008-11-18 12:07: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文/李清
日前,在清华大学与重庆重点中学校长座谈会上,巴蜀中学校长傅唯泉建议清华大学拿出一定名额来招收“奇才”和“怪才”学生。对此,清华大学有关人士表示,2009年该校招生有望增加特别推荐环节,由各校校长推荐多年一遇的优秀生或特长生,该名额不占用学校的推荐指标。(《重庆晚报》11月9日)
众所周知,统一考试和划线的高考,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却将一些偏科的优秀学生,挡在了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门外。而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在某一方面有特质,但其他方面不很优秀者,未必不能成为杰出人才。文学大师钱钟书的经历,就至今被当作佳话流传——他19岁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成绩不及格,但中英文成绩特优,最终被外文系破格录取。
毫无疑问,大学在统一招生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自主招生,既有利于高校进行竞争,形成办学特色,也能弥补高考制度的不足,给一些特殊人才“出头”的机会。不过,对招收“奇才”和“怪才”学生,清华大学打算让知名中学校长进行推荐,笔者以为并不是恰当的做法。
正常情况下,中学校长对本校学生中,谁是“奇才”和“怪才”,应当是心里有数的。但是,若由校长个人向大学推荐特长生,这些学生未必都能获得提名,因为校长可能会有私心。比如今年四川灾区某中学,向复旦大学推荐的一位“抗震救灾优秀生”,就引发了强烈质疑。如今我们的中学校园里也充斥着不正之风,谁能保证校长推荐特长生时,不会以权谋私呢?
当然,校长推荐了特殊人才之后,高校还要对这些学生进行考核,“南郭先生”会露馅。但我们必须清楚一点,对“奇才”“怪才”的判定,其实并没固定标准,文艺和社会活动方面的特长生,尤其容易通过“包装”制造出来。另外,校长可能会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在推荐特长生时“推良不推优”。由于校长推荐特长生,不占用学校的推荐指标,也就不用将推荐名单在校园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了。这样即使最优秀的特长生不在推荐之列,也无处申诉。
其实,大学招收“奇才”和“怪才”,大可不必先由中学校长推荐。在笔者看来,有进名牌大学欲望的特长生,对自己的才能肯定是有自信,也愿意主动进行展示的。既然如此,为何不让他们直接自荐,将中学校长的推荐之类,只作为参考性的资料呢?比如前几年的新概念作文比赛,就是学生自己报名参赛,脱颖而出者供高校特招。笔者相信,高校将特招名额与要求公示之后,让有意向的高中生自己报名,竞争被录取的机会,更公平也更锻炼人。“奇才”和“怪才”学生,当“毛遂”的机会更多,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也会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发表于青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