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卫夕阳” 不只是一种姿态  (中国保险报)

(2008-11-18 12:05:30)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文/李清

 

  《中国保险报》倡议为汶川灾区捐建敬老院,帮震区孤独老人安度夕阳年华,毫无疑问是件功德无量的善举。事实上,对震区孤独老人的关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说是个“盲区”。相信这个活动能为震区的孤老,送去保险人和全社会的关爱。

 

  今年5月发生的大地震,使许多孩子沦为孤儿。这些孤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家庭表达出收养的愿望。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孤儿只是地震“三孤”的一类,孤老等也需要关怀。对这个问题,国家并没有忽略。6月份,民政部与四川省政府共同制定了意见,要求对地震孤老、孤残人员,采取机构、居家与亲属照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长期安置。

 

  所谓机构安置,即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利用现有和新建的福利机构,安置孤老的生活。这样的方法,对那些没有亲属的孤老,应该说是最好的一种。只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西部的农村地区,敬老院之类机构原本就欠缺,福彩等机构的温暖在陆续抵达。地震之后复建、新建足够多的敬老院,将有需求的孤老都安置好,无论在资金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压力。

 

  媒体报道,5月底的时候,唐家山堰塞湖发生险情,绵阳市进行大规模群众撤离,该市游仙区的一些孤老,被安置在山上的旅馆里,有爱心的干部和志愿者,还帮他们建了“帐篷敬老院”。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明,将孤老进行集中安置,对他们的生活和身心是有利的。现在灾区已在积极恢复重建,很多灾民复建了永久性住宅。为孤老们建足够多的敬老院的工作,不能落在后面。

 

  灾区建设敬老院,最需要的当然是钱。5月底,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在北京举办“赈灾捐赠仪式”。现场筹得1亿多元人民币,其中相当一部分就用于赡养孤寡老人。后来政府对孤老的生活,也拨付了不少的专款,但这些钱是远远不够的。也正因为此,《中国保险报》才会发出倡议,帮助托起最红的“夕阳”,这一倡议与民政部引导社会力量关爱孤老的精神也是相一致的。

 

  很多人都知道,在城市里,有许多温馨的“老人之家”,老人们在里面集体生活,其乐融融。城市的“空巢”老人们,也常有大学生和社区志愿者上门送上各种关怀。与城市的孤老相比,灾区孤老对生活条件的要求,其实是要低很多的。我们能为他们做的,也不需要我们太多的付出。从某种程度上讲,为灾区捐建一座敬老院,首先是我们表达爱心的一种方式,但“保卫夕阳”不仅仅是一种姿态。

 

  美国社会学家莫尼汉在《家庭与国家》中说:“一个民族的文明质量可以从这个民族照顾其老人的态度和方法中得到反映。”如果我们能把救助的目光,更多地投到灾区孤老身上,让他们的晚年有所养,不仅是对震灾逝者最好的哀悼,也是对社会公平的一份贡献。有全社会与保险人的爱心联动,定让灾区孤老拥有幸福晚年,我们民族的未来,也一定会更加和谐美好。

 

  (发表于中国保险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