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全文 3)

标签:
熊汉忠2010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中国压力管理论坛杂谈 |
分类: 中心动态 |
第二部分:压力分析
为了跟09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压力分析部分也分别从压力源、压力感受以及压力应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压力源分析
就业压力源分为4个维度: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个人,每个维度分别有3道题目,一共包括12道题目。
图2-1
由图2-1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归因方式上依旧存在明显的“怨妇”现象: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虽然四个维度的因素都能明显导致就业压力,但相对而言,以来自社会(主要指用人单位)的压力源得分最高,随后依次是家庭和学校,而以来自个人方面的压力源得分最低。这种把就业压力更多的归于外部因素(社会、家庭、学校)而弱化内部因素(个人)的影响,一方面,说明当今大学生可能拥有足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他们的责任心与自身的实际就业竞争力等个人素质还有待加强。这一点与09年的调查结果十分相似。
图2-2
图2-3
图2-4
这种不顺时的习惯性外归因倾向,不仅在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中普遍存在,而且,也不受入职阶段的影响。
其中,在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中,专科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其他学历的人群。尽管最近几年来专科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由于专科生在就业的绝对竞争力以及个人发展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社会乃至个人方面的压力高于其他高学历的人群也就不奇怪了。
往届毕业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入职阶段的人群,尤其是在社会维度上,这类人群的得分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峰值。
图2-5
对于不同性别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对上述四个维度压力源的感受也明显不同:男性求职者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压力,而女性求职者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社会以及个人方面的压力。
二、压力感受分析
就业压力感受共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压力导致的生理、情绪和行为感受。每个维度各2道题目,共6道题。
1、压力感受总体分布
图2-6
(众坐标-频率;横坐标-得分)
表2-1 就业压力感受分量表上的总体得分情况
平均数 |
17.80 |
中位数 |
18.00 |
标准差 |
4.24 |
最小得分 |
8 |
最大得分 |
28 |
在09年的调查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得分(19.12)远高于中位数(15),揭示了去年的大学生感受到了过高的就业压力,他们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指标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就业压力的影响;而在今年的调查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平均得分(17.80)与中位数(18.00)基本吻合,表明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在总体上已趋正常,并较2009年为低。由于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在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初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因此,相比较2009年的就业形势,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显得相对较小。
2、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
图2-7
由图2-7可以看出,在衡量压力大小的三项指标上,以情绪体验最为突出。对于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被调查者群体来说,因为压力而导致情绪过度起伏,因而更多地表现出情绪症状,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年轻人的情绪管理技能,以有效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3、 接受零月薪与压力感受的关系
图2-8
图中可以发现,可以接受零月薪的被调查者在情绪体验、生理体验以及行为体验三项压力指标上的得分都明显低于不能接受零月薪的人。接受零月薪只是一种灵活的积极心态,这种心态显然可以降低求职者的就业压力。
4、 不同学历人群的压力比较
图2-9
在四类被调查人群中,以硕士和专科学历的人群压力感受最为强烈,尤其是硕士的情绪指标最为突出,本科生的情绪指标虽然低于硕士和专科生,但远高于自身群体的生理与行为指标,只有博士的三项压力指标相对接近,总体压力感相对较低。
5、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比较
图2-10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图
图2-11
与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源曲线相一致,往届毕业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被调查者所体验到三项压力指标都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其次是应届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找到工作的应届生和往届生所体验到各项压力指标都相应较低,而1~3年级的在校低年级学生所体验到的总体压力最低,只是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还有待加强。
6、 性别
图2-12
从图中可以看到,男性与女性在情绪指标上都有相对高的得分,但女性压力在情绪指标上的体现更为明显,而男性在生理指标和行为指标上的得分略高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