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全文2)

标签:
熊汉忠2010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中国压力管理杂谈 |
分类: 中心动态 |
7、生源
图1-8
如图1-8所示,本次调查中来自乡镇1918人,来自中小城市1459人,来自省会及其他城市1421人,其他地区105人。
8、学科分布
图1-9 专业构成
如图1-9所示,参与本次调查人群涉及21个专业,其中 法学234人、中文183人、外文255人、经济/金融、518人管理/营销735人、计算机/电子信息845人、教育133人、社会学83人、物理49人、艺术264人 、数学80人、历史哲学68人、化学192人、生物156人、食品49人、医学224人、环境/地理131人、建筑156人、测绘20人、电气161人、机械、367人。
如图1-10所示,本次调查中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2000元以及2000~5000之间,两类人群分别占40%与33%。
10、学校类别
图1-11 学校类别
如图1-11所示,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以来自民办高校以及国家211/985工程高校的学生为主,分别占38%、18%。
11、期待月薪
图1-12 总体人群的期望月薪分布
如图1-12、1-13所示,参与调查的人群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分布在2000~5000元范围内,并且,期待月薪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其中,专科生期待月薪接近2000元;本科生月薪期望为2500元;硕士生为3000~3500元;博士生主要集中在4500~5000元。与09年相比,专科生的期待月薪有所增加(500元),博士生略有下降(500元)。总体来说,不同学历的人群在期待月薪水平上比较接近现实。
图1-14
有趣的是,对于相同学历的人群,当他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入职阶段时,期待月薪也会有所不同。当处于无工作状态时,期望月薪相对较低,而一旦找到工作,期望值明显上升,上升幅度在500~1000元之间,这种现象在专科生、本科生以及硕士生中都很明显,尤其是硕士生,往届有工作的硕士期望月薪甚至超过了博士生,这从一个侧面也部分解释了硕士生的自我定位还不是十分清晰,由此也容易导致压力感的增加。相对而言,博士生的期望月薪比较稳定,较少受入职阶段的影响。
图1-15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零月薪”现象。在09年的调查中,仅有1.3%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零月薪,而今年却有18%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接受零月薪!
图1-16
图1-17 不同学历人群中可接受零月薪的比例
愿意接受零月薪者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所有四类被调查人群,尽管专科学历与本科学历人群中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8.5%与20.0%,但硕士与博士学历的被调查者中也有一成以上的人明确表示愿意接受零月薪,其比例分别占各自人群总数的11.2%与11.4%。
图1-18
图1-19
不仅如此,可接受零月薪者也分布在所有的不同入职阶段的被调查人群中,即:低年级(1~3年级)的在校学生中与往届毕业仍未找到工作的人群一样,都有可接受零月薪的被调查者。可接受零月薪的人数在五类人群中的比例依次为应届无工作19.1%、应届有工作9.3%、往届无工作15.9%、往届有工作9.4%、在校1~3年级学生26.0%。
图1-20
如果以为仅仅只是经济原因而接受零月薪,那么,来自大城市的被调查者应该比来自乡镇的被调查者有更高的比例。事实表明,这同样也是一种误解。四类不同来源的被调查者中,可接受零月薪的比例依次为乡镇17.2%、中小城市17.6%、省会及以上城市20.8%、其他19.1%。
图1-21
由图1-21进一步发现,愿意接受零月薪的人群,其期望月薪也相应地低于不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期望月薪。
与09年相比,2010年可接受零月薪的人群比例有了如此大幅度的显著提高(从1.3%到18%),这一发现确实让我们觉得很意外。因此,笔者随机抽查了部分可接受零月薪的被调查者,就“是否接受零月薪”这个题目,在5月14、15日(问卷调查结束近一个月)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他们填写问卷的态度、接受零月薪的时限、原因等,结果发现,在接受电话访谈的人员中,都能回忆起当时填写问卷的情形,说明被调查者当时的参与态度是认真的;接受零月薪的时限最短的为一个月,最长的可达半年;其中有一位大二学生主动告诉笔者,与她同宿舍的5个人就有3个人可以接受零月薪;接受零月薪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长远发展、感兴趣、是否值得付出”等偏重个人素质与价值观方面,这与过于重视高工资的功利性取向显然不同。在后面的压力分析部分,将进一步就“零月薪”与压力感受、压力应对等方面做深入的探讨。
12、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意愿
图1-22
在09年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西部与郊区求职的分别占39.2%与34.7%,“愿意”去的分别为27.5%与34.2%,“可以考虑”的比例分别为31.7%与30.3%,而在今年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只有23%,远低于去年;有45%的人“可以考虑”去基层等艰苦的岗位工作,这类表现出灵活态度的人群比例较09年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说明年初中央政府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去西部以及基层就业的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13、是否了解《劳动法》
由图中可以看出,“了解”与“不了解”《劳动法》的学生比例相当接近,分别为14%与19%,而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劳动法》处于“部分了解但不清楚”的状态。
在19%的“不了解”《劳动法》的人群中,尽管绝大部分(58%)都是在校的1~3年级学生,但仍然包括相当比例的往届毕业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法知识普及教育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在各个不同的入职阶段人群中,都有一定比例的人“不了解”《劳动法》,更多的人“部分了解但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