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美食生活谈天说地旅行休闲感悟随笔 |
分类: 海外亲历 |
我为自己点的“西餐”(2004年,加拿大)
一、初次领略国外的饮食文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生平第一次出国,到加拿大。从国内乘飞机到纽约已经是半夜,接机的女士给我们带来一大串香蕉充饥。由于在飞机上奶酪吃多了,还不太饿,加上死要面子,就没拿来吃(当时根据国内的经验,以为香蕉是很珍贵的水果,后来才知道是最便宜的)。第二天一大早没吃饭就乘飞机飞多伦多,由于没赶上吃饭时间,飞机上只给了一小块蛋糕。我们到多伦多后,入住加方安排的旅馆准备参加语言培训,可中午居然没人管饭!旅馆每个房间虽有炊具,但人生地不熟,也没有加元买米买菜,只能“干靠”着。傍晚终于盼到加拿大接待官员请我们吃晚饭——到旅馆外面路边的草坪上!回想起来,接待方真够抠门儿的,拿几桶外卖炸鸡在路边上招待“不远万里来到加拿大”的中国客人,哼哼!我们招待哪一个老外代表团不是肉山酒海的?然而,那是我头一次见到山德士上校的炸鸡,况且饿了一天,还真觉得是珍馐美味。当然后来人家也请我们到希腊饭店、中国小饭店搓过,但西餐总是每个人点一个菜自己埋头吃;中餐也很粗陋而且变异得完全没有国内的味道,觉得不过瘾。
在加拿大学习期间,我曾应邀在导师家吃过圣诞晚餐。这位教授与夫人驱车上百公里接我到他们家里,可是全部菜肴就是一只肚子里塞了面包、麦粒、豆子之类粮食的烤火鸡和一大盘去皮烤土豆(教授夫人说是他们开车接我前慢火烤上的,已经烤了一整天)。火鸡由女主人隆重主刀,给每人切了十毫米厚、巴掌大一片,附带盛一点儿肚子里的填充物,烤土豆则自取。谢过上帝后,在火鸡与土豆上撒上盐与胡椒就开始享用了。吃完后女主人问我是否还要加火鸡肉,尽管我也知道跟外国人吃饭要实话实说,否则会饿肚子,但我见别人都不加了,虽然并未吃饱却实在不好意思再要,于是也学着人家的儿子女儿的样子假惺惺地说“No, thank you!”。于是乎就开始上甜食——圣诞布丁。这布丁原来是一种极为甜腻的蛋糕——颜色深褐,含有大量葡萄干之类的东西,口感就像受潮的红糖,我出于礼貌吃了一点点。布丁吃过后开始喝茶,闲谈一会儿,传说中丰盛的圣诞晚餐就结束了,我也随着人家一家人到客厅的圣诞树下交换圣诞礼物。
传统的圣诞布丁
二、好客程度与城市大小成反比——国外也是一样
90年代初随副校长到斯洛文尼亚访问。那时还是很穷,所以我们与大部分短期出国访问团一样,也从国内带了大批方便面和火腿肠。第一站在卢布尔雅那大学访问。邀请信说好住宿与中饭由斯方负责,所以副校长事先指示我们:每天旅馆的免费早餐要吃个“十五分”饱,中午对方招待再猛撑点儿,晚饭回旅馆泡点方便面就可以对付过去了。早饭依计划执行,除了周围悠闲的食客看我们四个人在餐厅穿梭往来、满盘满钵取用食物有些疑惑不解,但没有出现问题。出问题的是中饭——没想到对方居然领我们在学生食堂吃快餐!而且那快餐实在没有内容——炒面包粒加上一种外形与口感都像杨树叶子一样的沙拉!这样以半饥饿状态活动一下午,晚饭就不能敷衍了。可是没料到晚饭计划也严重受阻——旅馆不提供开水,也没有电水壶!第一个晚上我们只好饥肠辘辘地上床睡觉。第二天一早副校长紧急派我到附近商店用宝贵的外汇买了一只电炉子,晚上用随身带的大茶缸子烧水才解决了泡面问题。
第二站到马尔堡大学。因为已经有了在首都的经验,对这个小城市的吃更没抱什么希望。没料到马尔堡大学的热情好客让我们大开眼界。下午到达,访问结束后主人就请我们在当地一家公园饭店吃晚餐,我们中方4人,马尔堡大学4、5个人,居然点了两整头烤乳猪(欧洲乳猪似乎个头也比国内的大)、两大盘炸鱼(味道很像干炸小黄花鱼,但有约一尺长),加上说不上名目的各种菜肴。这些菜的花色品种虽然不如中餐,但分量很足,大盘子比得上东北菜馆,堆了满满一大桌。席间主人频频为我们敬酒、布菜,尤其是烤乳猪,由于太肥,血压有些高的副校长和同行的其他两位教授都不太敢吃,主人见我年轻力壮就不断往我盘里盛。盛情难却,我一个人大概吃了至少“半头猪”!最后撑得我们两眼发直还剩下半头烤乳猪、一盘炸鱼和半桌其他菜无法消灭。饭后吃甜点喝咖啡时,我们一边打着饱嗝致谢,一边客气地问对方为何如此破费,主人答曰:“我几年前到过一次中国,中国人就是这样招待我们的”!听了这话,我们频频点头,也就心安理得了,同时暗自感谢那个不知名的国内单位。可是我们回到旅馆后一想也不对,卢布尔雅那大学接待我们的那位教授,不也去过中国?
(下次再谈谈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的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