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乘中国航班旅行20年来的变化

(2006-10-30 18:13:47)
标签:

谈天说地

感悟随笔

休闲

旅行

生活

分类: 海外亲历

 

我平生第一次乘飞机就是国际航班——我们一行十五人搭乘中国民航的班机前往加拿大。由于当时还未开通中加直飞航线,所以必须转道美国。我们从北京起飞到纽约全程(包括在上海、旧金山落地)长达19个小时,从纽约换加航班机再飞两个小时才到达多伦多。那时还是80年代中期,国内生活仍然很贫困——商品还需要凭票证供应,所以登上“豪华”的波音747宽体客机已经感到像是出国了。

 

在飞机上,我第一次见到各种进口的盒装果汁。尝过各种饮料后,见同机的外国人喝番茄汁,觉得很新奇,也要了一杯,但喝了一口就觉得甜不甜咸不咸稠乎乎的,难喝极了,所以后来只要可乐和菠萝汁。记得那时候飞机上的果汁总是供不应求,老听到空姐在向乘客道歉说“对不起,菠萝汁没有了,马上就会拿来”,而茶水是很少有人喝的。20年后的今天再乘飞机,满瓶的可乐与各种果汁堆在小车上,空姐却要跑来跑去给空了的茶壶加开水(尽管茶水的味道很一般,而且20年不变)。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回国时班机在上海降落后,上来了一批国内旅客,果汁马上也换成了国内的产品(前些年孩子们经常喝的那种小纸盒包装的,那时还没有汇源果汁等)。现在我乘飞机,除了茶水、咖啡之外,最喜欢的却是当年觉得难喝的番茄汁。

 

那时国内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航空配餐公司,飞机上提供的饭虽然主要是中餐,但也照样配有进口的奶油、奶酪。出于好奇和节约的习惯,我吃掉了三顿正餐中所有的奶油和奶酪,虽然觉得奶酪的味道简直就像肥皂。20年后的今天,飞机上只能吃到中餐了,奶油还能偶尔见到,但奶酪是几乎见不到了(据说各国食品中,中国人唯一不能习惯的是奶酪,我也一样)。而且,过去的正餐常有猪肉,现在是根本见不到的,只提供牛肉、鱼肉,连鸡肉都少(估计是怕有人担心禽流感),省得像过去那样问人家要猪肉还是牛肉,遇到穆斯林会引起麻烦。飞机上送的两小瓶干红和干白,我也没舍得喝,一直当宝贝一样保存了十几年。

 

那时乘飞机都有礼品,国航每次都是一个天蓝色小包,里面装有洗漱用品、针线包,另外还有在飞机上穿的厚袜子和睡觉用的眼罩。这些小礼品我一直“珍藏”了很多年,而且回国后发现很多出过国的人家里都有这东西。我们同行的很多人都将吃饭用过的一次性塑料刀叉留下来,甚至将那种很厚的塑料餐盒、塑料杯子也偷偷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后来打听到那种结实的塑料餐盒是要重复使用的)。一位朋友比较诚实,竟直接向空姐要求留下他的那套餐盒餐具,而那空姐居然同意了,现在看来简直像到麦当劳吃饭要求带走盘子一样可笑。我乘飞机得到的最后一件礼品是2000年海航送的一把雨伞,只是不知道头等舱现在是否还有礼品。

 

第一次乘飞机真有些胆战心惊。看到舷窗外机翼在不断抖动,真担心它断了。我还半真半假没话找话地问空中小姐万一在大洋上翅膀断了怎么办。那位小姐倒没有嘲笑我,只是安慰我说,中国的国际航班从未发生过坠机事故。那时中国的国际航班空中小姐,堪称万里挑一,一个个都是绝色。到纽约转了加航班机后,一进机舱就令我大吃一惊——引座的居然是一个白发“空奶”!现在中国在这方面也“与国际接轨”了,空姐大多数已经是姿色平平,甚至也有不少半老的空嫂了。

 

接受出国教育(那时的出国教育非常正规,要细细地讲一两个小时)时,领导就告诉我们:“第一次出国,都非常兴奋,在飞机上肯定睡不着,但必须强迫自己尽量睡,否则时差反应会很严重”。居然真的被他说中了——我们同行的15个人,20多个小时没有一个睡着的,一方面的确是因为兴奋,另一方面是飞机上连放了三部美国电影,记得其中一部是《超人》,那时在国内哪里能看得到这种大片,所以看得连眼睛都没眨一下,害得我们落地后半个月全都晕晕乎乎的,老觉得美洲的“板块”在晃动。20年后的今天再出国,不论欧洲美洲,一觉过后哪里还有什么时差反应!

 

几年后,第二次出国去欧洲,我已经有多次乘飞机的经验了,但同行的一位朋友却是第一次乘飞机。起飞后不久,我正在打盹(早已经能在飞机上睡着了,而且直到现在,几乎每次都是在起飞过程中睡着),这位朋友推醒我,打开了随身带的背包,一样一样地取出了面包、饼干、咸鸭蛋、火腿肠和水果,分开堆在我俩各自的小桌上对我说:“来,咱们吃饭吧”。我非常惊奇地问他为什么要吃这些?他说:“要飞十二三个小时呢,不垫巴垫巴怎么行?” 我问他:“飞机上有饭,你不知道?”他一听喜出望外:“啊!还有饭?是免费的吗?真不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