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自由谈 |
我曾经相信一个人只要“真理在手”,就一定能够驳倒反对他的人。现在我深深感到,这种想法过于天真。无数的事实教育我,不论你如何“有理”,只要对手足够嘴硬、善辩,你肯定占不了上风。看过大专辩论会节目的人可能都会同意这一点。实际上,强词夺理的人永远比据理力争的人占优势,因为他只需要会狡辩就行,用不着花时间引经据典和进行逻辑推理。而且,很多事情你明知是胡说八道,但却无法在理论上证明是假的。司马南就举过一个例子:“如果某人宣称他本人就是上帝,你在理论上没有办法证明他不是。”所以,我深感弄清楚一件事情的本质是极难的,而让人人都承认某件事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今天在凤凰台程鹤麟的博客上看到一篇博文,题目是《凤凰怪谭(3)——刘芳折腾得俺一夜没睡好》,摘录如下:
“那天,老夫在《总编辑时间》里说到“海棠台风”,顺便提了一句,“台风”是外来语。
新闻主播刘芳不服气,连夜打电话给老夫,非要跟俺来个“商榷”。刘芳说,应该是反过来,英语的typhoon是从中文“颱风”翻译过去的。
老夫有强迫症,对这类细节有种病态的计较。当晚兄弟我一夜没睡好,查了半天,又是上网,又是翻书,最后从《辞源》上查到一个模棱两可的解释。《辞源》是1915年就出版的辞书,关于“颱风”这个词儿,它这样说:颱,字书所未载,或谓系外来词,或谓系粤语“大”字之音译。(《辞源》P.1857)
第二天,老夫得意扬扬地在节目里引用《辞源》的注解来为自己辩护,并说,到目前为止,刘芳不能算赢,老夫不能算输,观众中如果有高人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敬请不吝赐教。
高人很快回应了,这高人是姜声扬。他利用替班做天气预报的机会,给刘芳和老夫各一记耳光,他说,他们都错了,正确的答案在我这里。姜声扬声称,英文Typhoon的由来,根据www.dictionary.com的解释,它其实是两种语言,东西方相遇却恰巧又一样的一个语言文化融合。简单说,由西方的古希腊文的“旋风”一词传进阿拉伯文再传进印度文最后传到英文。但另一方面,typhoon从英文里也由中国广东话里的“大风”变成如今的typhoon颱风。(你知道这帅哥说的是啥么吗?)姜声扬这么凑一脚,让刘芳和老夫都很郁闷。”
我一直对程台长有些好感,觉得他这次太轻易就认输了,根据我的经验,这件事兴许有其他答案,可以用来反击姜声扬。而且,本人对这类问题也有兴趣,于是,也查了些资料,发现人家姜声扬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但为了让程台长狡辩,我回复程台长如下:
“程台长,关于台风的词源,我也再凑一脚。你可以回踢姜声扬。以下解释来自《现代英汉综合大词典》:
Perhaps
few words better illustrate the polyglot background of English
than
(译文: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 typhoon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希腊单词 typhon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 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 touffon和 tufan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中国,另一个大帝国,给了我们风暴的另一个单词,这里指的是在中国附近洋面发生的飓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 toi fung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 tuffoon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 typhoon。)”
我还补充说:“为啥可以回踢?姜声扬说是来自两种语言,其实是多种语言!北京方雨”
我的意思是,姜声扬说的也不全对,想让程台长用我提供的资料强词夺理。
程台长很快有了回复(“亲民”是他的一贯风格),他写道:
“梁文道看了这篇博文之后对俺说,全世界都把母亲叫做mama,说不清楚谁先谁后。”
看来,梁文道强词夺理的功夫更是了得,你能说他说得不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