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雒诵堂甲午秋学期第四课教学手记·初地班

(2014-09-27 16:24:40)
标签:

雒诵堂

青少年国学

檀作文

吟诵

诗词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2014927星期六

 

方然因学校今日上课,未能来。兴烨因鼻塞头疼,未能来,但是兴烨妈妈来了。有时候孩子没法来,但家长来听课,听完了给孩子讲。这样的事,在雒诵堂屡见不鲜。雒诵堂能坚持下来,全赖家长支持。我对此感激不尽,因了这份感激,更加发愿要做好。

 

第一节课学《论语》。抽签过堂。与同、锦颐、雅琳等背了上次课学的几章。世谦背了《子罕》全篇。我跟诸生强调:平时过堂,只须背诵上次课学的;但若学完一整篇,则要背诵全篇。学完上论,则要背诵全部上论。我们已经学了九篇,我问诸生课可有人能背诵前几篇。彤彤说应该可以。世谦说能背六篇。曾布说能背五篇。星月说能背六篇。我问星月:你记性这么好,为什么只能背六篇?星月说:容易忘啊。我说:忘了就继续背啊。你是最聪明、记性最好的,这学期必须把上论背下来。

新学《乡党篇》。我说这篇是整本《论语》最难的。曾布说不难啊。我说背诵确实不难,但是理解课不容易。这篇是讲礼的,民国以来讲《论语》的人很少讲这篇,但清以前的学者极重视这篇。清代有好多学者专门研究这一篇。这篇专讲孔子待人接物之举止,后人以为规范。

“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句,诸生未能疏通文义,卡在“乡党”、“恂恂”二处。我告诸生曰:“乡党”即家乡、乡亲、老乡,今陕西地方尤称老乡为乡党。诸君皆为二三代北京移民,恐无乡党之观念。但诸君之父母,多与我是同龄人,皆有乡党观念。我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年了,超过我在老家生活的时间,但我若回老家,所见便都是乡党,我一定会用方言和他们说话,用当地礼节与他们交往,绝对不会因为我已经是城里人、读书比他们读,就要显得特殊。这是传统。一个人,无论你取得多高的地位,做出多大的成就,回到家乡,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事业,只当是小时候尊敬父老一样来尊重父老。“恂恂”叠字,是形容词,形容谦虚恭敬的样子。在尊长面前,千万不可显示自己有能耐有见识,记住少说多听即可。《史记·李将军列传》说李广“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也是这个意思。“恂恂”就是恭谨而话少的意思。“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一句,诸生卡在“便便”,世谦看注,说是“辩”的意思?女生多摇头。我问:宗庙朝廷好比人民大会堂,您坐主席台,说忙于和人辩论么?诸生说不会的。我告诸生此亦叠字形容词,念pian2pian2,是明辨、辨白之意,也就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分得清清楚楚的意思,说话也要说得明明白白,但还是小心谨慎,尽量少说话。说到“便便”言,我们初地班的文瑜同学便是这样,她说任何一件事,总是一句废话也没有,但该说到位的都说到位。此章是说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不同场合的言行表现。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艺霖看注,说孔子与下大夫言说话很随便,与上大夫说话不随便。女生群起质疑。我说:“孔子与身份低的人说话就很随便,与身份高的人说话不随便,那孔子成什么人了?”古注训“侃侃”为和乐,和乐不是随便的意思,孔子讲究和而不同,绝非随便苟且之人。朱子则依说文,训“侃侃”为刚直之貌。“訚訚”,古注训为中正之意。孔子在朝与同僚言谈,恐皆严肃中正、一本正经。又告诸生上大夫指卿、下大夫指大夫。孔子在鲁国朝堂,身份是下大夫。(历代之注,又多以“侃侃”为和乐,“訚訚”为和悦而诤。则指孔子与同僚相处言谈,和乐喜悦。与地位高的鲁国三卿言谈,和悦而不失谏诤。与《先进篇》“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合观,则“侃侃”训和乐貌为宜。)“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是说国君在的时候,孔子是啥样子。“踧踖”是连绵字,形容恭敬而略紧张拘束的样子。“与与”是叠字形容词,是说威仪恰到好处。此章是说孔子在朝堂上的言行表现。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诸生未能解。我告诸生此“摈”即今之迎宾,凡待贵客,须有迎宾使者。当时诸侯国往来聘问,尤重此礼。孔子以知礼闻名,故在鲁国朝廷为官之日,必然多次承担接待外国来宾之工作。“色勃如也”,是说改容动容,脸色变得异常庄重。今之成语,尤有“勃然变色”一词,“勃”便是形容脸色突然改变。“躩如”是形容走路稳重谨慎,有威仪。“揖所与立,左右手。” 所与立,指站在一起的人。周礼,“摈”亦有等杀,接九命之上公,用“摈”五人。周礼重进退,凡升阶入门,皆须揖。“左右手”,是说揖左人用左手,揖右人用右手。此礼于今日犹有实用价值。我们招呼人进门,何时用左手何时用右手,得看主客所站的位置。“衣前后,襜如也。”我告诸生曰古人敬身尤重衣服,古人所穿皆深衣,衣须蔽体,行揖礼时,有时动作幅度不小,俯仰之间,衣服自然会随动作摆动,但要求即使摆动也要很整齐。就好比诸君进出学堂,须在圣人像前行鞠躬礼,我的要求是行90度鞠躬礼,有些同学行礼过于草率,动作鲁莽,女生不免裙角飞扬,这便是“衣前后,襜如也”的反面了。“趋进,翼如也。”我告诸生曰朱注“疾趋而进,张拱端好,如鸟舒翼”形容得好,是说拱手快步走的时候,如鸟儿张开翅膀滑翔般优雅美好。“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是说客人走了之后,向国君复命禀告客人走远了。此章是说孔子奉命迎宾时的表现。

 

第二节课学《声律启蒙》。过堂并回讲“下平五歌”第二、三两段。抽了七支签过堂,都成功。有一些是大家跟着一起吟诵的。回讲,基本能讲出上节课多讲多有内容。文瑜还专门背诵了陆凯的《寄范晔》诗,故事也讲得绘声绘色。新教“下平六麻”第一、二段,正音,并令首座艺霖带大家吟诵一遍。第二段“凸对凹”之“凹”,告诸生宜读 wa1,吾乡方言今犹如此读。跟诸生强调,学习《声律启蒙》,要留意典故。《声律启蒙》凡九十段,所涉典故不下三百,基本囊括古诗文常用典故。若《声律启蒙》典故能烂熟于心,将来读古诗文必能势如破竹。又告诸生从前某老先生招唐代文学博士研究生,面试有一个习惯,即随手翻开全唐诗某一页某一篇,要求考生将篇中典故说出来,很多考生便折在这一关。

 

第三节课,讲读“下平六麻”第一、二段。因了万老师说大家吟第二段尾联节奏有误,又有数位家长问起格律常识和吟诵规则,先给大家讲了一下吟诵原理。正告诸生读书须盈科后进,切不可躐等。学习诗词,最重要的无非两点:一是大量背诵诗词;二是按照诗词的格律规则来吟诵诗词。唯此二端,可培养语感。不大量背诵,不讲究入声字,而冒然尝试诗词写作,必然会堕入老干体的魔道。初地班女生多,兴趣多在诗词而非四书五经,但必须背完整部声律启蒙和千家诗,我才会教大家诗词写作。说到吟诵,最重要的是“依字行腔”。通俗的讲,“依字行腔”,就是要求这个字该怎么读就怎么读的意思。雒诵堂传承的是皖西南吟诵调,我家乡离桐城很近,有清一代,天下文章出桐城,皖西南吟诵调,应该也是桐城调。我从小耳濡目染的吟诵调,主要是三个来源:一是先大父科凤公诵读五七言对联;二是先祖母嫁女送葬所唱之歌吟;三是家乡夏道士所唱丧歌。长大之后耳濡目染的吟诵调,是先师莎斋夫子平日念诗之调。不过我本人先天五音不全,天生不会唱歌,所以传不了以上诸家的曲调和旋律。但这其实不打紧。因为“吟诵无定谱”。吟诵,不是唱歌唱戏。吟诵,是读书。所以,调子和旋律不重要。重要的是字音和声律。吟诵所用字音,没什么玄乎。从前,都是按韵书读。清以前科举,诗赋取士。参加科举考试,要写诗。写诗,要用官韵。所谓吟诵要用方言,纯粹是胡扯。但是现在纯用普通话吟诵,也不行。因为普通话先天残缺,没有入声字。没有入声字,便没法吟诵。所以,今人吟诵,用普通话语音体系加上入声字即可。没有入声字的地区,可以拟读,即将入声字作去声读,读得更短促一些即可。雒诵堂传承的吟诵调,重视节奏和拖腔。因为我从小耳濡目染的吟诵,都重节奏和拖腔。雒诵堂的吟诵调,有我个人的加工。这个加工,就在于对“半逗律”和“两字拍”的重视。这是我多年研究中国诗词的心得,当然这个心得,前人也指出过。我平时教大家吟诵,基本是两字一拍,但五七言诗,也有一拍是三个字的。如我们刚学的《声律启蒙》的七言句“一畦雨熟邵平瓜”,我是处理成一畦/雨熟/邵平瓜”的,大家应该能感觉到。我始终强调节奏先于平仄,强调的便是这个“二字拍”原理。吟诵古风作品,尤其如此。但“半逗律”又往往优先于“二字拍”,譬如《楚辞》的句子,有一些,我吟诵的时候,就不处理成两字拍,“帝高阳之苗裔兮”,我处理成“帝高阳/之苗裔兮”,不算最后一个“兮字”,是处理成两个三字拍的。这样处理,是因为“半逗律”优先于“二字拍”。但《楚辞》的语言在中国诗歌文体里极特殊的,一般的诗歌,还是可以用“二字拍”原则来处理。万老师为什么说大家吟第二段尾联节奏有误呢,是因为此处宜讲究“半逗律”优于“二字拍”。此句的半逗律与一般七言诗不同。一般的七言诗逗为四三结构,此句却是三四结构。一畦雨熟邵平瓜”是标准近体七言句式,按照“半逗律”,宜处理成一畦雨熟/邵平瓜”,是四三结构。“啜卢仝七碗之茶”,则宜处理成三四结构:“啜卢仝/七碗之茶”。吟诵的时候,大家亦可将“啜”理解成后加上去的衬字。六言“卢仝七碗之茶”,宜处理成三个二字拍,加一个“啜”字,只能加进第一个节拍,而不能将全句的节拍拆散。至于节奏的长短,我们遵循“平长仄短,逢入必断”八字原则,实际上就是依字行腔。会念入声字的人很容易感觉到,凡是入声字,你怎么也不可能将这个音脱长,入声字的字音往往是一出口就戛然而止的,这就是短之又短而近于断了。雒诵堂吟诵古诗词,往往将平声字拉得很长,此是夸张法。雒诵堂吟诗调主要是用来吟近体诗的。用夸张的手法拉长字音或者拖腔,目的就是提醒大家注音格律和押韵。雒诵堂的吟诗调,纯粹是为教诗词格律和写作服务的。我自知五音不全,还教大家吟诵,乃是因为我是教大家念诗,从文体和声律的角度教吟诵。雒诵堂的吟诵调是读书调,不是戏子的调。

讲读阶段,依旧是诸生问,我答。第一段,有人问“吹笳”,有人问“筚篥”,我说都是古乐器,且皆是胡人之乐。有人问“白堕酒”,有人问“碧沉茶”。敏宽说了一下“白堕酒”的典故,主要讲擒贼一段,我补充说此酒乃刘白堕所制,故称“白堕酒”,白堕是以人名为酒名。“碧沉茶”,我说碧是形容茶色,沉是形容其质。我们江南人饮茶,讲究其色青碧,还要入水能沉。如果泡在开水里,全飘在水面,俗称“水上漂”,便不是上等茶了。又告诸生以“碧沉”对“白堕”,实际上是无情对。因为“碧”“沉”对“白”“堕”,是单字为对。但“白堕”是人名,“碧沉”不是。又以“武松”对“文竹”为例,说明何为无情对。又有人问“蚁阵”“蜂衙”“赪鳞”“冻雀”,我一一解答,特别“赪鳞”是《诗经》“鲂鱼赪尾”语典。

第二段,诸生所问多为最后二联。“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二句,为诸生讲陶令种秫、邵平种瓜之典,并告诸生陶渊明为彭泽令种秫酿酒,便在我家乡。“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仝七碗之茶”一联,告诸生“一壶之酒”“七碗之茶”分别为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卢仝诗歌语典,又告诸生“桐叶”为茶杯名,“竹根”则是饮酒用的吸管。我小时候,乡下还没有吸管,我们就拿竹根作吸管用。亦有生徒问“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我说此皆古人所重农作物和树木。菽,即豆。杞和梓是两种树。“杞”之名,见于《诗经·郑风·将仲子》。“梓”,即“桑梓”之“梓”,古人用“桑梓”代指家乡,可见是当时常见庭院树木,今则不多见。又告诸生“梓”“楸”“黄金树”三种为近亲,特征是种子成熟时像两根筷子挂在树上,我在南大和北大的校园都见过。

 

课后师妹拿李零《论语今读》问我,我说此书不读也罢。“便便言”,他爱读“便便”作“bian4bian4”,且由他去;我自按旧读,读“pian2pian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