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诵堂少年国学甲午秋学期教学手记3·初地班
(2014-09-21 12:12:38)
标签:
雒诵堂檀作文论语声律启蒙青少年国学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2014年9月20日星期六
初地班第三课。到了20位同学。其中有三位是上次在初地班通过试听考核的,有一位是在初天班试听的。无人迟到,且很快完成签名工作。九点过一分,我即宣布上课。我跟大家说我很喜欢现在的教室,所以暂时不想换,这就意味着我们初地班已经满员,不再接受新学员。只有在坐诸君有人退出,我才会考虑接受新学员。退一个,补一个。
第一节课学《论语》。抽签过堂,抽了四支签,与同、文瑜过堂成功,宣辰、佳灿未遂。我跟大家强调,虽然班上人多,但每次课都会抽签过堂。每次过堂的内容,就是我上次课教过的,不过四五章《论语》而已,必须背出来。凡过堂三次不成功,会被退学。过堂之后,又让大家回讲,效果尚可。新教《子罕第九》剩下的几章。告诸生曰“不忮不求”以下数句,一般是和上几句,并在一章,都是讲子路,但亦不妨单列。此章疏通,诸生皆有困难。问题出在不解“忮”“臧”二字何意。重点为诸生讲解此二字字义。告诸生曰“忮”即害,即伤害他人、侵害他人。“不忮”,是说处在强势地位之时,不仗势欺人,损害他人利益。“不忮”“不求”是两种状态:“不忮”,是处于强势地位不伤人;“不求”,是处于弱势地位不求人。“不忮”即《中庸》所云“在上位不陵下”,“不求”即中庸所云“在下位不援上”。世谦说“不忮不求”是不是“富而不骄,贫而无谄”的意思,我说相类似,并且夸奖世谦能举一反三。告诸生“臧”是善、好之意。并告诸生此章“何用”即“何以”;“是道”即此道,“是”是指示代词。“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章,诸生皆能自明。“知者不惑”章,诸生亦能自明。我问孔门知者、仁者、勇者各是谁,亦能答是子贡、颜回、子路。我问何以“仁者不忧”?诸生未能当下了然,我告诸生仁者不患得患失,是以不忧。“可以共学”章,诸生疏解,于“权”字多云是掌权,我告诸生此权是权衡取舍之意。有以孔门弟子为例,告诸生曰:孔门弟子三千,三千弟子,皆可谓之“共学”;然贤者七十二,此七十二人,方可谓之“适道”,即践行君子之道;然此七十二贤,真正能留名青史的,让人记住的,又不过十数人而已。颜回、曾子、子夏诸人,方可谓之“能立”,即能树立。“权”字是权衡取舍之意,在关键时刻、非常状态下做取舍最难,能不以利害、好恶为取舍标准,而以是非为标准且能宜,难之又难。诸君将来或有体会。“唐棣之华”章,最是难解。朱注和古注已自分歧,朱子又云有未详之处,故吾人亦可阙疑。“唐棣”乃我家山常见植物,故详告诸生唐棣形态。又问“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的含义是什么?告诸生曰此即“道不远人”之意,“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此即孟子所云“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之意。并不是你做不到,只是因为你不肯下决心去做。就好比我们雒诵堂过堂,每次只是要求背四五章《论语》而已,一周时间,你绝不可能背不下来,只是你不曾去背罢了。
第二、三节课学《声律启蒙》。抽了六支签过堂,基本成功。又令回讲,亦能差强人意。又新教两段——“下平五歌”第二段和第三段。问字阶段,曾布问得太多,我告诉他下次来上课之前要预习,因为我们这门课的定位不是识字入门,而是诗词吟诵鉴赏与写作,如果上成了识字课,就失去了意义。问难字难词典故阶段,首座及星月最积极。诸生有未能问者,我亦以追问方式为之揭出。
第二段,有女生问“引车蔺因避廉颇”,首座及敏宽皆举手要求回答,我让敏宽说,敏宽不但绘声绘色地讲了将相和的故事,还揭出“负荆请罪”这一成语。多人问“命驾吕因思叔夜”,我为诸生讲了嵇康和吕安的故事。曾布问“古堤垂亸柳”,我说“亸”是柳条下垂的样子,于是大家讨论起古堤和垂柳。敏宽说京杭大运河河堤有很多古柳。我说中国的传统,园林本是植团柳而非垂柳的,越早越是如此,颐和园的西堤和紫竹院的紫御湾一带,尚有清朝所植团柳,甚至有一些是乾隆时期的。又有人问“曲沼”,我说就是池塘啊。有人问为什么池塘一定是曲的。我说自然界的池塘本就是弯弯曲曲的,凡是几何图形的,一定是人为的。敏宽说方形的池塘一定是养鱼的。我说敏宽你还蛮会插话啊。有人问“刺史鸭”和“将军鹅”,我也一一解释。刺史鸭就是刺史养的鸭子,因为这刺史风雅,所以养的鸭子也有名了。这位刺史爷乃是大唐时期苏州刺史韦应物,他喜欢养鸭子,而且养的是雄鸭,取名“绿头公子”。将军鹅,是将军喜欢的鹅。这位将军不以打仗闻名,而以文才著名,尤其是写字,他乃是书圣王羲之。给诸生讲了《晋书》王羲之爱鹅的两则故事。某位老太太养了一只鹅,养得非常好,王羲之看中了,派人去买,老太太不卖。王羲之就在微信朋友圈发信息,约大家一起去看老太太的鹅(苗苗插话:老师!那时候没有微信。我说:是啊。但我们可以打比方嘛)。老太太听说大师王羲之要来,还跟了一群大V,赶紧把鹅杀了,炖汤招待王羲之。王羲之伤心欲绝啊。又有个倒是养了一群鹅,王羲之想要,道士说:鹅可以给你,但你必须给我写一幅字。写的什么呢?首座等插话:《兰亭序》!我说:错了!《兰亭序》是专为兰亭雅集写的序。道士让写的是《道德经》。《晋书》本传里说的是《道德经》,后人诗文里有说是《黄庭经》的。又有人问“宦情”,有人答是太监的心情,我说:还好,你们没说成是“太监的爱情”。“宦情”的“宦”,在这里不是特指宦官,而是指做官,“宦情”就是做官的心情,宦海沉浮,阴晴不定啊。又有人问“里咏对途歌”,我说关键是要弄懂“里咏”的“里”,这个“里”字大家学过的啊,《论语》第四篇叫什么来着?诸生答“里仁”。我问“里仁”的“里”是什么意思?又答好比现在的小区。我说周制二十五家为里,里相当于现在城里的小区、乡下的村,唐诗“去时里正与裹头”,“里正”便是村长啊。所以“里咏”就是街头巷尾唱的歌。“途歌”是路人唱的歌。“里咏”“途歌”即是流传很广的通俗歌曲,譬如“小苹果”。又有人问最后一句“乾坤何匠用功磨”,我说需与前四字“一轮月镜”连读,无非是天上一轮明镜般的圆月,是天地间哪位巧匠用工夫磨出来的呢?有人为镜子为什么要磨,我说那是因为玻璃镜子传入中国很晚,古代中国用铜镜的缘故啊。如果理解不了,去一趟博物馆,重点看汉代的即可。讲完这些,我问大家还有不懂的么,答曰无。我问真的么,答曰真的没有了。于是我问“银鹿”“铜驼”是什么,答曰银子做的鹿、铜做的驼。我说字面意思确实如此,但实际上还有另一层意思。“银鹿”是人名,乃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仆人,所以“银鹿”代指仆人。“铜驼”一般指“泣铜驼”“铜驼之悲”,《晋书·索靖传》说索靖预知天下即将大乱,曾经指着洛阳宫门口的铜骆驼说,将来会看到你在乱草丛中。后来果然被其不幸言中。诸生问索靖是先知么,怎么能预测未来。我说中国文化讲见微知著,很多事情是可以看出征兆的。
第三段的典故也不少。难字主要问的是“酒阑”之“阑”,我说这就是“灯火阑珊”之“阑”,是残、尽之义,但有人把“灯火阑珊”用反了,敏宽插话:我就见过有人用反了,灯火通明,他说“灯火阑珊”。典故,有人问“梁父咏”“楚狂歌”,于是给诸生讲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梁父即梁甫,乃泰山附近小山名,张衡“四愁诗”曰“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 “梁父吟”乃是古葬歌,大约梁甫山是埋人之地。“楚狂歌”,我问“楚狂”是谁,世谦说项羽,我说此不读书之过也,儒家和道家最重要的典籍里都记载了“楚狂歌”,分别见于《论语·微子第十八》《庄子·人间世》。孔子周游列国,要到楚国去,遇见了楚狂接舆,接舆唱了首歌,孔子听得目瞪口呆。《庄子》记载的歌词比《论语》多几句。《论语·微子第十八》: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庄子·人间世》: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卻曲,无伤吾足!”有人问“放鹤对观鹅”,我说“观鹅”不必说了吧,刚讲过的,“放鹤”需要讲一讲。世谦问“放鹤”是不是春秋战国之事,敏宽问是不是“鹤乘轩”,我说不是卫懿公好鹤的典故。古人往往讲究用同一时代的典故做对子。“观鹅”是晋代王羲之的典故,“放鹤”也是晋代的典故。“放鹤”之人,与王家渊源甚深。诸生问:莫非此人姓谢?我说:非也。此人是方外人士。诸生问:那是谁呢?我说:是当时著名的僧人支遁,又叫支道林,他对逍遥游的解释很有创意,是王家的座上之宾。有人送他仙鹤,他很喜欢,怕鹤飞走,便剪了鹤的翅膀。可是剪了之后,他见鹤神情沮丧。于是跟鹤说,你本有冲天之志,怎么可以被圈在笼中作宠物呢?敏宽说:动物园的老虎也是的,一点儿微风都没有。我说:我养的小狗七仔也这样。我以前怕它惹麻烦,将它关在屋里,它不开心,甚至抑郁。我现在把它养在香山,每天带它散步爬山,它很开心。有人问“史才推永叔”,我说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字永叔,修和永都是长的意思,古人名字须文意相关。古代中国,最有文采的人,往往会主持史书编撰工作,二十四史有两部和欧阳修有关,是哪两部呢?兴烨说《新唐书》《新五代史》。我说答对了。又有人问“刀笔仰萧何”,我说萧何是谁大家很清楚吧,几个男人于是讲萧何的故事。我拿起写在签上的飞花令给大家看,说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毛笔写,写错了,用刀削去。所以刀笔就是写字,指文员,后又指法律文书。萧何起家时是沛县文书,做西汉开国丞相后,又主持法律制定工作。有人问“种橘犹嫌千树少”,于是我讲了一下三国吴国李衡种千株橘树留给儿子做遗产的故事,并提醒大家“木奴”即是此典。又有人问“寄梅谁信一枝多”,我给大家背了一遍陆凯的寄梅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讲完这些,大家说没有不懂的地方了。我问“径菊”是什么,答曰小路边的菊花。我说意思不错,但这是语典,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于是又讲我对“松菊犹存”的感情。跟大家说苏州有个镇子叫同里,是我最喜欢的,只要去苏州,我一定要在同里住一夜,就为的清早进退思园坐一会儿。退思园有个石坊,叫闹红一舸,厅里挂一张匾,写的是“松菊犹存”四字。敏宽说:我也去过退思园,为什么没见过这四个字。我说:那是因为你对这四个字没印象,没感觉,如何能有印象呢?我一见这四个字,就心有戚戚,知道园主人想说什么。我们参观历史名园,其实是和古人对话。跟古人对话,要有修养。游园,要知道园主人是什么样人,他留下的东西,譬如一幅画,一幅字,是想和你说什么。你一看就懂,说明你是园主人期待的人。你若啥也不懂,园主人泉下有知,恐怕不欢迎你来他家作客。要与古人对话,须先识字读书,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万老师说了件事,我上课时未曾留意到。万老师说彤彤到得晚,只能坐最外面的位置,一脸的委屈,说没又宽又大的凳子坐,在一边的甜甜马上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她。万老师夸甜甜这孩子真是懂事。彤彤大约是初地班读书读得最好的一个,深得我赏识。但读书不仅是记问之学,不仅是学才艺,变化气质才最重要。又有家长说听了初天班、初地班两个班的课,觉得初地班讲得更多,孩子应该能更受益。我亦不以为然。学国学,岂是听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