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诵堂少年国学课程癸巳春学期教学手记13(初地班,2013年6月15日)
(2013-06-15 23:54:49)
标签:
少年国学檀作文雒诵堂论语声律启蒙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梦熹、敏宽两大助教同时请假。世嘉、世谦、贝儿三位要参加11点半的十年校庆活动。于是课程稍微调整。以往第一节诵《论语》,要从第一篇诵到第五篇,费时四五十分钟,孩子们都颇畏难。我说今天一篇也不用诵了。因为我们以五篇为一单元,今后从第六篇开始诵。
直接开讲《雍也第六》。
首章,“雍也可使南面”一句,孩子们皆知其意。我问:孔子何以知冉雍有管理国家的才德?众皆默然。我说下文不就是答案么?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仲弓,即冉雍。他说这话,乃治国要道。“子曰‘雍之言然’”一句,切莫等闲放过。《论语》记师生问答,孔子教导学生者多,亦不乏训斥学生者(斥樊须为小人,斥宰予非人);弟子之言,关乎治国修身,得孔子首肯者,不多见。此章“雍之言然”,显然是老师被学生说服了。转而深入讨论居敬行简的内涵,我说譬如修身,有大原则而不求繁文缛节;譬如治国,有好宪法而不瞎折腾。世谦亦作譬喻,说:居敬行简,好比交通法规好,驾驶人修养也好,就不必用太多交警;居简行简,好比连红绿灯都没有,还不乱了套么!我笑着说,世谦得居敬行简之意,可使南面。我又给孩子们讲“简”字的文化内涵,此“简”字的现代语义即不折腾,实即无为而治,为儒道两家所尊崇。道家讲无为,儒家亦讲无为而治。儒家之无为而治,即居敬行简,亦即《为政第二》首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之意。中国历史,不折腾实为最高明政治哲学,文景之治,与民休息,虽重黄老,实亦与居敬行简相合。中国历史上有三大爱折腾的帝王,一曰汉武帝,二曰唐玄宗,三曰乾隆爷,事业虽做得大,但却都是将此前数代之积累亏耗一空,国势从此皆盛极而衰。
此章“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文意疏通,亦无问题。我说此章文意甚明。诸君当思“颜子所好者何学?”宋明理学之发端,亦可谓缘于此问。程子答此问曰,“学以至乎圣人之道也。”今人多以为识字读书为学,读此章,当知孔门之学乃修身成德之谓。雒诵堂虽不向大家灌输什么思想,但要求大家敬业乐群懂礼。雒诵堂现在的面试越来越严格,面试淘汰率绝对超过百分之五十。根据便在这个。若不能敬业乐群懂礼,不足以成为雒诵堂弟子。不少家长,想送孩子来雒诵堂读书,怕我不收,总是介绍孩子认识多少字、能背多少书。但雒诵堂收弟子的标准不是这个,而是看家庭对国学的认同,有没有读书的氛围,还有孩子是否受教,是否对国学感兴趣,是否懂得尊重老师和同学。凡来雒诵堂试听,进门不知向老师问好,出门不知告别,用老师和他人的东西不事先征求同意,不会礼貌用语的,一般会直接被拒。因为只有敬业乐群懂礼过关了,才可以学国学。若这三方面不能过关,那国学就被当成纯粹的记诵之学,只能用来炫耀了。这和雒诵堂的教育理念,相差太远。
子华使于齐章,文意疏通的困难在度量衡单位。专门做了釜、庾、秉的名词解释。说到中国古代度量衡的进制问题。我说中国古代有十进制,但容量和重量单位,更流行十六进制。我问大家这是为什么。大家默然。我说不要急于回答这个问题。但要记住。日后的阅读里,要注意这方面的信息。十六进制,是不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呢?比中国文明更早的文明里,有没有十六进制。百年前流行中国文化西来说,说中国文明来自两河流域。现在很少这样提了。但问题仍然存在。无论持中国文明本土说还是西来说,都要有证据。考古学方面的,器物证明,还有知识体系的比较。跟孩子们强调此章亦足说明孔子的分配观和用人观。“君子周急不济富”,说明孔子提倡按需分配而非按劳分配,孔子不讲市场经济。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同,其次是小康。用人方面,孔子知人善任,让公西华负责外交,冉有管账,都是用其所长。但孔子也注意给需要的人提供工作机会,原宪未必有管理才能,孔子任其为宰,是希望给他一个机会,好给他报酬。圣人用心,可贵而细微。
课间,伊如回答了我上次留的问题:为什么孔子不赞成三思而行,而说再思可矣?伊如说三思则难免患得患失。我说你的回答跟程子、朱子接近了。三思则患得患失,难免有利益权衡,私心占了上风。
《声律启蒙》,新学十灰第二段。讲了几个重点词语和典故。强调“玩”字在中古音里读去声。抽签吟诵,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心血来潮,考了大家几个两字对,结果大失所望。对对子的水平,似乎还不及蒙地班。估计是缺少训练的缘故。肯动脑筋,能主动学习的小朋友,实在是太少了。以后得强化初地班的对对子训练。初地班和蒙天班,是雒诵堂先天不足的两个班。蒙天班孩子的家庭,对国学认同度不够。初地班的孩子,蒙学基础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