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诵堂少年国学课程讲读班壬辰秋学期教学手记11
(2012-12-01 23:06:04)
标签:
少年国学檀作文雒诵堂中庸古文观止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2012年12月1日星期六
晚上的讲读班越来越冷清。今晚尤其冷清。小兵已下定决心不来晚上的班了。美仑发烧;嘉宣来了朋友,要在家里要招待。只剩下子琳、子彧、景琦、志诚四个人。我颇疑心小兵不来、美仑发烧,是不是跟《古文观止》过堂有关。她们两个喜欢诗,现在不读诗了。
子琳进屋的时候,我差点儿没认出来。子琳解释说刚卸妆,今天有演出,化了妆,穿汉服去的。子琳一进屋就看见了墙上挂的字,走近就念。是小如夫子给我写的诗“雒诵诗三百”。子琳念得很顺,断句绝无问题,只有两个字不太认识。课间我跟子彧说,子琳念过了,你也去念一下。子彧说我进屋就看到了,在心里念过呢。我让子彧念给我听,跟子琳一样,念得很顺,就两个字拿不准。子琳、子彧不愧是雒诵堂功夫最深的两大弟子,一眼就能看出是首五律,韵脚、节奏处理得一点儿问题没有。我告诉他俩怎么区分繁体的“书”和“昼”:“书”的繁体下面是“曰”,是个会意字,上头的“聿”是笔,上“聿”下“曰”,就是用笔说。“昼”的繁体,下头是“旦”,是白天的意思。
《中庸》过堂之前,先齐诵前五章一遍,然后从小到大背书,都背得很熟。有一人一句,串讲了五章。字义,主要讲了“迩”、“衽”、“服膺”以及通“尔”的“而”。子琳子彧基本知道遐迩远近的关系。我说“服膺”的“膺”就是“义愤填膺”的“膺”,“膺”即胸,心在胸腔里,“服膺”就是内心信服。我跟孩子们讲要学会“隐恶而扬善”,多宣扬别人的美德和优点,少揭人短。解释“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我说雒诵堂的教学就是这样:既不像旧式私塾那样逼人背书,背不出来就用戒尺打手心;也不像百家讲堂那样讲故事不读书。这二者都走偏了,走了极端。“子路问强”章,强调了“抑而强与”的“抑而”是两个词,不可连读,这个“而”同“尔”,也就是你子路作为孔门弟子所当强之强。子琳疏通此章,拿不准“强哉矫”,我说“矫”是形容强的样子,所谓“矫”就是跟你用力拧着,你想掰都掰不过去,翻译的时候,这三个字译成“真强啊”即可。“国有道,不变塞焉”,我讲这是说国家政治清明,君子有机会出仕,身居高位,而不改未仕时之作风。给大家讲了一段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位极人臣之后,每天早上还保持在乡下养成的习惯,吃一碗白米饭,一口菜都没有。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给曾国藩做幕僚时,对曾国藩这习惯留下了心理阴影。
《原道》过堂之前,也先齐诵了一遍。子琳、子彧背得蛮熟。景琦、志诚能背前三段。又新讲了一段。我说这次课少讲一些,我们等一下嘉宣和美仑。我们也不用太赶。《原道》是整本《古文观止》最难的一篇。我们可以用五次课学完,大家慢慢背就是。《原道》背下来了,再读的别的,就都容易。
最后一节课写诗。孩子们问写写什么。我说桌子上的花瓶里有菊花,你们且赋诗一首。不写诗的,就写诗钟,分咏毛笔、花瓶,或者瓶笔四唱。
子彧二十分钟交稿。我说怎么末句失对啊。提笔就改。真是捷才。子琳也很快定稿。快下课的时候,景琦诗钟还差六个字,子琳给添了三个字,我随口对了三个字,也算完稿。志诚也完稿了,但我说太不漂亮,要他回去重写。
附录作业于下:
子彧:咏瓶中菊
层枝隐粉瓣,绿蕊送幽香。应羡园中菊,含情傲晚霜。
子琳:咏菊
暗度秋声凝玉露,撷来霜色月中看。且教清影书窗下,分与秋江一色寒。(我建议一色改一段或一片,子琳说还是喜欢一色。)
景琦:瓶笔四唱
桌上花瓶含玉露,窗前木笔插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