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雒诵堂少年国学初级班壬辰秋学期教学手记09

(2012-11-19 22:47:32)
标签:

少年国学

雒诵堂

檀作文

论语

声律启蒙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2012年11月17日星期六

 

因为犯懒,第八课没写教学手记。第九课又写晚了,忘得差不多了。记得的,随便补两句吧。

 

《论语》越讲越慢。不但要讲明白每一个字,还要讲文化背景。一小时,只能讲四到五章。每次开讲之前,先让大家一起诵学过的篇章。两次都讲到“道千乘之国”和“道之以政”的“道”字的念法。朱子集注两次都有注音,前者注“去声”,后者注“音导”。因此有人怀疑这两个“道”字念法不同。其实没有不同。这两处都是通假,音义同“导”。若从今读,念“dao3”。但“道”字通“导”,古人习惯的念法是念去声。所以这两个都念上声,或者都念去声,皆可。只是个从今从古的问题。念“dao3”,须知古人是念去声的。念去声,须知其义同“导”。《为政第二》末章“非其鬼而祭之”,孩子们费解。我说:就是不要过万万圣节呗,那不是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我们要在孔子诞辰日或者黄帝诞辰日(如果可以知道的话),过圣诞节。不要过西方的圣诞节。我们中国,是孔子服务区,不在耶稣服务区。《八佾第三》,偏重言礼。给孩子讲“八佾”,讲“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讲夷夏之辨,颇费时间。讲“八佾”的时候,顺便讲了列鼎制度。讲“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顺便讲了殷周之际的历史。讲夷夏之辨,说:首先是生产方式不同,农耕为夏,游牧为夷;其次是生活方式不同,宗法家庭制为夏,非宗法家庭制为夷;再次是政治理念不同,崇尚礼乐、奉周王正朔为夏,反之为夷。总之,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生活方式先进文化的,是夏;落后愚昧残暴的是夷。传统中国文明居世界领先,所以看别人是夷。现在只怕反过来了,人家欧美发达国家是夏,我们才是夷。又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下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即夏和周两朝来自西边,是炎黄,是夏;商来自东边,是夷。又说到对“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一句的两种不同理解:一说夷狄就算有君亦无尊君之道,还不如华夏无君的状态;一说夷狄尚知尊君,不像华夏国家缺失尊君之道。我则取后说,同朱子。此乃愤激之反语。不谈礼则可,一谈礼,孔子就激动,气得发抖。“是可忍也,孰不可忍?”的两种说法,也给孩子们介绍了。今日之俗解,非先儒之通解。我从先儒。但当成语用时,则从俗解。给孩子们讲了一下09年我去曲阜祭孔的轶事。恰好坐在《孔子》电影节目组代表旁边。她们穿文化衫,有一位衣服上印的是“小不忍,则乱大谋”,我说也给我来一件,印“是可忍,孰不可忍”。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我说“人而不仁,如国学何?人而不仁,如传统文化何?”某国学公司,请我主编一套国学启蒙教材,书出了,编写者列了一堆,愣是没有我的名字。我写了篇前言,也被人冒领了。这公司的老板还到处弘扬传统文化,他连字也不认得几个,大概没念过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不知道啥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无信乎。我很讨厌这样的“弘扬”传统文化的人。今日之中国,口口声声弘扬传统文化的,颇有不少文盲和贱人。大家念过书,要有辨别能力。凡是喊口号而不读书,像搞传销一样做讲座的,基本无暇修身治学,只能是“人而不仁,如国学何?人而不仁,如传统文化何?”

 

《声律启蒙》,每课读一段,已经读到《五微》第一段。《雒诵堂选唐诗》,基本每课读三篇。前两卷已读完。现在读第三卷,仄起平收式。

 

初级班,基本是集体过堂。但是谁回家念书了,我一目了然。第九次课,我问谁诵得最好。大家一致说:“兴烨!”我让兴烨介绍经验,兴烨说就是回家每天都读。我原先担心兴烨跟不上班,没想到用心念了一星期,成念得最好的了。

 

发现梦熹和祥泰课间交流读书心得。原来他们两个看过同一本讲孔子的漫画书。在一起讲得津津有味。他们两位,对历史感兴趣。梦熹对三国演义很熟悉。祥泰专门让妈妈买了文白对照的《三国志》来读。上课的时候,我总是有意给他们讲《史记》《三国志》《世说新语》三部书的故事,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兴趣。他们还真的就去找这三部书来读。适当的引导,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何等重要。

 

初级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陪读的妈妈们都非常好学。听得比娃娃们还用心,回答问题也积极,问问题也更多一些。家庭环境和课堂氛围都好,怪不得初级班的孩子们书念得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