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雒诵堂少年国学初级班壬辰秋学期教学手记06

(2012-10-27 22:52:10)
标签:

少年国学

雒诵堂

檀作文

论语

声律启蒙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2012年10月27日星期六

 

敏宽妈一早来短信,替敏宽请假。兴烨进教室的时候,带了海盗的红色头巾,并和盈涵一起请假,说要参加万圣节的活动,只能上一节课。国际学校的两位七年级女生倒是没有请假。梦熹一进教室,孩子们就喊搬家公司的来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就是不一样。梦熹每次拖一个箱子来上课,大家便喊他“搬家公司”。珂维带了三个铁环来上课,同学们说,你不是来卖铁环的啊?珂维说,送你们的哦。一副给了盈涵。另一副让大家猜先,归了祥泰。

 

第一节课学《论语》。先让大家齐诵了《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又讲了《为政》数章。跟孩子们强调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要像颜回一样,听老师讲课,要不违如愚,不能不过脑子,提无知的问题。并和孩子们说我自己陪侍吴先生,从来不多话,先生说什么,我都唯唯诺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章,我跟孩子们说这是孔门识人之法,怎么判断人家是不是在欺骗你呢?多方面考察啊!我又问孩子们视、观、察的区别何在?孩子们说都是看啊。我说虽然都是观察,但程度方面越来越细致。“温故而知新”章,我问孩子们何以温故能知新?关键在于总结规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章,告诉孩子们“比”字念去声,不能念上声;并跟孩子们讲“周”和“比”的区别,“周”是团结全班同学,“比”是个别同学拉帮结派。并提醒孩子们留意《论语》多这类对比句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章,跟孩子们强调如果只是一门心思地想,而不学习孔子孟子这些先贤的大道,容易走火入魔。譬如《功夫熊猫》里的大师兄,一门心思琢磨武功,而不注重内心修养,最终走上了旁门左道。

 

第二节学《声律启蒙》。珂维妈妈课间问我有没有要求孩子们回家背书,我说没有专门强调。珂维妈妈说在家要求珂维背书,珂维说老师没要求。看来老师的话,比家长管用许多。于是我重申过堂的要求。跟孩子们强调,以后每次课,都会检查大家上周的学习效果,要求一个一个地背书。考虑到初中的几位功课可能比较忙,初级班的过堂,仅限于小学生。以前复习学过的内容,都是大家一起诵,而且可以翻书。过堂需要一个一个地背。我说大家不要指望做南郭先生了。祥泰和梦熹便抢着说南郭先生的故事。梦熹细节说得尤其详细。今天姑且让大家体验一下过堂。让会背的同学举手,然后找人背。发现大家最熟悉的,还是《一东》。珂维诵第一段,方然诵第二段,祥泰诵第三段。祥泰诵第三段的时候,背窜了。于是《二冬》他一个人包圆。他说因为背错了,所以要将功补过。我说祥泰是好学生。我怎么判断谁是好学生呢。我问大家谁回家背书了。你们都说背了。这是“视其所以”。我让你们背,是“观其所由”。祥泰虽然背窜了一段,但他说要将功补过,这是知耻近乎勇,我据此判断他是好学生,是“察其所安”。发现《三江》,大家都不太熟。新教《四支》,只学了第一段。主要讲了“四目颉”、“一足夔”、豫让吞炭、羊公碑等几个典故。讲“鸜鹆”一词的时候,以“鸜鹆”为题,要求孩子们对对子。强调必须用连绵词对连绵词。我说羊公碑的故事出自三国,祥泰和梦熹一下子滔滔不绝地讲起三国故事,但都不知道羊祜是谁,我说那可是魏晋之际的名将,与东吴陆抗齐名,镇守襄阳,梦熹一下子想起羊祜与陆抗打猎互不争抢还有送药的故事来,梦熹在历史故事方面的专长,十分明显。梦熹说手下人都劝他不要吃对手送过来的药,怕有毒,但他还是吃了。孩子们便在一起讨论该不该吃。珂维说要是我的话,就下毒。祥泰、梦熹等就说你真是小人啊。我说羊祜和陆抗都是君子,但可不是笨蛋,哪里有那么好欺骗的,人家都会孔子说的,如何考察一个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对对方的人品有很充分的了解,才如此相互信任。讲豫让吞炭时,提醒孩子们注意“国士”一词,梦熹说三国的钟会和邓艾都是国士,但是他们二士争功。孩子们有七嘴八舌地讨论起三国故事,但主要纠结于谁的武力值高。孩子们问我钟会和羊祜厉害不厉害?有没有许褚厉害?我说当然比许褚厉害了。许褚不过一夫之勇,给曹操做保镖还凑合。钟会能带十万军队,羊祜镇守一方,都是难得的将才。我又给孩子们分析一下荆州在三国时的战略位置,给他们讲了一下魏蜀吴三国的荆州争夺战。孩子们发现我讲的好多地方跟《三国演义》不同。我说我在给你们讲《三国志》呢。有文化的读《三国志》,没文化的才读《三国演义》,更没文化的看《三国演义》电视剧。好几个孩子表示要读《三国志》。花了太多时间讨论三国故事,虽然有些跑偏,但能激起大家讨论的兴致,并且培养对《三国志》的向往之心,倒是值得。孩子们对三国感兴趣,我便有意识给他们讲《三国志》和《世说新语》,他们听得多了,自然会去找这两部书看。这便是启发诱导吧。

 

第三节课被挤得只剩20分钟。齐诵了学过的几首诗。又新教了一篇李端《听筝》,主要是教孩子们怎样查韵部。让他们在《雒诵堂本声律启蒙》附录的平水韵常用字表里查韵字。并要求他们回家把平水韵的平声三十个韵目背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