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诵堂少年国学课程壬辰春学期第十一课教学手记
(2012-05-12 23:19:11)
标签:
少年国学雒诵堂檀作文吟诵杂谈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2012年5月12日星期六
上午从良乡跑到欢乐谷那边,主持一个关于少年国学教育的家长座谈,真是路途遥远。深切体会到嘉宣、子琳、景琦几个孩子每周从大东边赶来上课,真太不容易。
上个月就约好了的,央视国际频道今天来拍雒诵堂的课堂。原先定的5月5日,因为美仑毕业旅游,而改在了今天。没想到下午三点,美仑又接到小升初的考试通知,6点20分要赶到考场。可怜的美仑同学,陪央视的郑阿姨来到雒诵堂,跟我念了几段《大学》,就往考场赶,8点30分考试结束,又赶回雒诵堂的课堂。虽然子彧和嘉宣两位迟到了,但好歹除了雨轩外,也算是雒诵堂的全家福了,十一个学生都在,此亦圆满之一种。
抢在课前课间拍采访部分。一边等迟到的同学,我一边回答主持提问。第一节课与第二节之间,荷马的爸爸和小兵的妈妈,作为学生家长代表,接受采访。他们两位都在美国住过多年,英文真是好。
我们还是像往常一样上课,吟诗、诵《大学》的时候,摄像拍了好多镜头。美仑赶回来的时候,又补拍了一组吟诗的镜头。美仑还单独吟了一篇七律。
最后一个环节是主持人与同学们互动。主持凯文是外国人,基本不会汉语。好在雒诵堂英文好的同学不少。小兵、荷马在美国呆过,嘉宣、景琦念的国际学校。商量确定由荷马、嘉宣 两位作翻译,负责将主持人的提问翻译成汉语,其他同学自由回答问题。低年级的荷马、小兵、敏宽、梦熹抢着回答问题。高年级的,只有嘉宣一个人回答问题。嘉宣的英文非常好,说英文甚至比说汉语还流利。一遇到正式场合,登台演讲,或者面对镜头,孩子们的差异立刻显示出来。低年级的同学总是很踊跃,啥都不怕。高年级的,只有国际学校读书的嘉宣镇定自如。平时最爱说话的子琳、子誉、美仑,这种场合基本不开口,子彧也一样。非国际学校的孩子总是羞于表达。我跟孩子们说,要多向大师兄嘉宣学习,敢于表达。子琳、子彧是雒诵堂最优秀的学生,他们两个读书多,诗才亦佳,可是全无表现。凯文老师问大家最喜欢国学的那一块儿内容,几个小孩子抢着说对联。回头片子播出来,人家还以为雒诵堂是教对联的呢。只有嘉宣一个人说了喜欢诗,还拿出诗钞,念了一首自己的作品。荷马给凯文老师解释什么是对联,居然能将词性、平仄说得有板有眼,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一直担心他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的。事实证明我错了。
因为采访拍摄的缘故,孩子们回去得稍晚。奕周和嘉宣的妈妈都打了电话过来。偏偏我们都将手机调成了静音。
子彧问我暑假的课程安排。我说还没定。我说可以由他根据自己的时间提要求,我来安排课程。我跟子彧说6月23日至7月7日,有一个德国来的访学班,专学论语和诗词写作,他也可以来。又跟大家说,6月23日是端午,我们将安排一次雅集。对于大家来说,是一学期的总结;同时也是访学班的开学典礼。子彧建议安排在下午。我跟孩子们说,还是清明雅集的习惯,由他们自己来主持。嘉宣说要不要换主持啊?小兵说我不做主持,让子琳姐姐和子彧哥哥吧。子琳和子彧扭扭捏捏,说还是嘉宣师兄吧。嘉宣的大器,真乃众望所归。
第一节课,吟了一遍学过的七律,又新学了一篇——欧阳修《答丁元珍》诗。读完之后,我问孩子们这首诗怎么样。孩子们都说好。我说都喜欢哪一联的。发现除了颈联,大家都喜欢。我笑着说,颈联“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原来大家都不喜欢老病之境啊。着重给孩子们讲了颔联“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两句,说“橘”用屈子《橘颂》意象,橘之德,经冬常绿,不为岁寒而改变颜色,象征君子之德;“笋”则象征新生事物,比喻逆境中尤存希望之心。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我说此固为写实,但亦是暗喻,春风喻圣恩。尾联“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故作宽慰,其实悲怨。
第二节课,我先带大家诵了一遍《大学》经及传前三章,而后过堂。长幼有序,发现子彧以上的高年级同学,都背得很熟,奕周、子琳尤熟,背完,掌声雷动。子誉以下低年级的同学,传第三章,只有景琦一个熟。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都将背诵《大学》放在了心上,荷马也逐渐融入了雒诵堂的氛围。
第三节课,只留了半小时写诗对对联,还补拍了几个镜头。景琦说因为受影响,没有写完诗钟。荷马、小兵、梦熹、敏宽的对联,对得很顺利。荷马终于开始用心对对联了,水平跟小兵不相上下。对于他们几个来说,二字对实在是太简单了。
高年级的几个,都是自选的试题,30分钟之内,既补了镜头,还都完成了作业。
奕周《咏菊》:白衣素女妆。零落妒繁霜。最是陶潜爱,清香隐逸芳。(下平七阳)
嘉宣《牡丹》:国色天香满苑栽。姚黄魏紫枝头开。天骄似锦欺三彩,富贵如云饮御杯。(十灰)
子琳《落花》:斜风细雨夜沉沉。春去携花流水深。载载花开依旧落,何须悲葬泪沾襟。(下平十二侵)
子彧《夏夜》:春终残絮尽,雨过落英阑。斜阳复将至,朝朝映旧滩。
子誉《夏》:初夏悄临天地边。黎民共换素衣肩。世人皆晓最佳日,邀友结朋齐赏莲。(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