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诵堂少年国学课程壬辰春学期第一课教学手记
(2012-02-18 23:15:01)
标签:
少年国学雒诵堂檀作文论语千家诗吟诵诗钟对联杂谈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2012年2月18日星期六
春学期第一课。普遍迟到。老同学,到了嘉宣、子琳、子彧、美仑、子誉、景琦、小兵、敏宽八个。有一个新同学来体验雒诵堂课程,叫子嘉,是三年级的小女生,很乖巧。
因为迟到的人太多,课开始得稍晚。第一节课吟已经学过的《千家诗》五律之外,只教了一篇新的,高适《送郑侍御谪闽中》。子彧对六艺国学馆本将“只是”的“只”注音“zhi1”表示疑问,我说应该读“zhi3”。
第二节课学《论语》。诵《阳货第十七》已学章节。将剩下的几章,全部讲完。费时颇长。小兵和敏宽有些坐不住。对他们两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讲读《论语》,实在太枯燥。“子曰予欲无言”章,子琳将“小子何述”译成“我们记什么”,我反问“述”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子誉和美仑参考今注说是“传”。我跟孩子们说“述”和“作”相对,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因为周公制礼才是“作”,孔子不过是要恢复周公之礼而已。“作”是创作,“述”是传承。还跟孩子们说我觉得自己名字中的“作”字太大了,所以给自己取字为“述之”,意思是要传承孔孟程朱之道。我让孩子们体会此章孔子的心情,孩子们说好像很绝望,估计是抱怨没人听自己。我说怕是在颜回、子路死后。孔子最好的学生是颜回,老师说什么,他都懂。其次是子路,老师说的,只要他能领会,就会努力去实现。这两个学生没了,孔子觉得自己的道,无人传承,所以不想说什么话了。子贡聪明过头,孔子觉得没必要跟他说太多跟道有关的,回头他篡改一番,任意发挥,可就太不妙了。孩子们问不是还有曾子可以传道么?我说曾子确实可以传道,但孔子生前并不十分看重曾子。“孺悲欲见孔子”章,孩子们纠结于两个问题:一,孺悲何许人也?二、孔子为什么这样对孺悲?我跟孩子们说孺悲是鲁国人,鲁哀公派他向孔子请教士丧礼,他可以看作是孔门传礼之人。孔子为什么这样对孺悲,当是孺悲初见孔子时,不懂礼节,孔子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提醒他。儒家圣人孔子、孟子都有以不教以为教之法,对于不懂礼节的人,用不搭理的方式提醒他还不配受教诲。美仑问是不是因为鲁哀公派的,孔子才不搭理孺悲。我说这倒不会,问题应该出在孺悲自身。你一个来学礼的人,自身却不懂礼,那还学什么学啊?我平时也这样,凡是不懂礼貌的人问我问题,我就当没看见。因为向老师请教学问,有向老师请教的礼节。“宰我问三年之丧”章,孩子们都说宰我这个倒霉蛋,我说这一章字面很容易理解,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宰我的评价问题,二是古代是否真的行三年之丧。宰我乃孔门十哲,死于齐国内乱,不能因为《论语》里记他的两条不好,就彻底否定他。孔孟言三年之丧,唯一的例证是殷高宗谅阴三年,他们同时代的人便不相信这个。子彧说此章孔子之所以批评宰我,是因为宰我回答心安。我说子彧说得好,儒家最终心安,心安方能理得。“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孩子们对“讪”“果敢”“窒”“缴”“讦”等几个词不甚有把握,我帮他们疏通了一下。“缴”字,各家理解颇有出入。何晏集解本“孔曰:缴,抄也。”后人多从此释。缴、剿、抄,古音韵母同部。朱子云“缴,伺察也。”另辟蹊径,于文例、字义皆安。郑玄本“缴”字作“绞”,戴望本之,释作刺人过,亦足备一说。
最后一节课。高年级的写诗。低年级的对对子。中间年级的作诗钟。
小兵和敏宽,各自对了十几个对子。
景琦诗钟:“松竹四唱”:乡间翠竹清湖谷,庙宇红松近绝期。
嘉宣诗《竹》:萧萧照玉阳。竹绿翠微香。青叶映山碧,广宁散万芳。(七阳)
子琳诗《咏李花效小庾体》:云碎一溪白,绡衣入画迟。悄绽凝春露,吟成雪满枝。银簇朱栏暗,堆霜玉笛吹。不比桃颜媚,时长久盛姿。(四支)
子彧诗《咏竹》:层枝盈绿韵,翠浪伴东风。不羡春花盛,凝霜傲碧穹。(一东)
美仑诗《咏竹》:残月萧萧清泪落,幽林难渡夜长愁。谁人不爱花之美,戛玉今生次日休。(十一尤)
子誉诗《松》:傲立千山万壑下,青松碧玉翠如仙。寒风飒飒残梅败,玉骨雪中仍旧坚。(一先)
子嘉小朋友程度很好。吟诗和诵论语,她都很在行。讲读《论语》的时候,她侧着耳朵听。我试了她几个对子,从三字,到四字,再到五字,都没问题,对一些诗词名篇也相对熟悉。子嘉的妈妈是吟诵学会中级班的,在家带子嘉诵读了不少书,据说《论语》《大学》《中庸》都背过,诗也吟诵过好几本。怪不得这孩子的基础这样好呢。孩子幼年阶段的教育,有个好妈妈,比什么都重要。子嘉的妈妈说子嘉特别想写诗,问我子嘉多长时间能学会。我说这个还得看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根据我的经验,四五年级以上的孩子,才能把握某个事物并表达出来。子嘉的知识储备没啥问题,关键在于心理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