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朱子语类——读书法下(1)
(2011-11-24 17:07:30)
标签:
转载 |
分类: 资料 |
读书法下 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于心,体之于身。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道夫。
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不然,则随文逐义,赶□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
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常存。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其何可废!”盖卿。
初学于敬不能无间断,只是才觉间断,便提起此心。只是觉处,便是接续。某要得人只就读书上体认义理。日间常读书,则此心不走作;或只去事物中羇,则此心易得汨没。知得如此,便就读书上体认义理,便可唤转来。贺孙。
本心陷溺之久,义理浸灌未透,且宜读书穷理。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
须是存心与读书为一事,方得。方子。
人心不在躯壳里,如何读得圣人之书。只是杜撰凿空说,元与他不相似。僩。
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子细。故学者且于静处收拾教意思在里,然后虚心去看,则其义理未有不明者也。祖道。
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僩。
学者读书,多缘心不在,故不见道理。圣贤言语本自分晓,只略略加意,自见得。若是专心,岂有不见!文蔚。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伯羽。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芝。
读书有个法,只是刷刮净了那心后去看。若不晓得,又且放下;待他意思好时,又将来看。而今却说要虚心,心如何解虚得。而今正要将心在那上面。义刚。
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如何却说个“仁在其中”?盖自家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则理自然在其中。今人却一边去看文字,一边去思量外事,只是枉费了工夫。不如放下了文字,待打叠教意思静了,却去看。祖道。
学者观书多走作者,亦恐是根本上功夫未齐整,只是以纷扰杂乱心去看,不曾以湛然凝定心去看。不若先涵养本原,且将已熟底义理玩味,待其浃洽,然后去看书,便自知。只是如此。老苏自述其学为文处有云: “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 ”此是他于学文上功夫有见处,可取以喻今日读书,其功夫亦合如此。又曰:“看得一两段,却且放心胸宽闲,不可贪多。”又曰:“陆子静尝有旁人读书之说,亦可且如此。”
凡人看文字,初看时心尚要走作,道理尚见得未定,犹没奈他何。到看得定时,方入规矩,又只是在印板上面说相似,都不活。不活,则受用不得。须是玩味反覆,到得熟后,方始会活,方始会动,方有得受用处。若只恁生记去,这道理便死了。时举。
不可终日思量文字,恐成硬将心去驰逐了。亦须空闲少顷,养精神,又来看。淳。
读书闲暇,且静坐,教他心平气定,见得道理渐次分晓。季札录云:“庶几心平气和,可以思索义理。”这个却是一身总会处。且如看大学“在明明德”一句,须常常提醒在这里。他日长进,亦只在这里。人只是一个心做本,须存得在这里,识得他条理脉络,自有贯通处。赐。季札录云:“问:‘伊川见人静坐,如何便叹其善学?’曰: ‘这却是一个总要处。’”又云:“大学‘在明明德’ 一句,当常常提撕。能如此,便有进步处。盖其原自此发见。人只一心为本。存得此心,于事物方知有脉络贯通处。”
大凡读书,且要读,不可只管思。口中读,则心中闲,而义理自出。某之始学,亦如是尔,更无别法。 节。
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一作“
体”。察。又云:“读一句书,须体察这一句,我将来甚处用得。”又云:“文字是底固当看,不是底也当看;精底固当看,粗底也当看。 ”震。
读书须是虚心切己。虚心,方能得圣贤意;切己,则圣贤之言不为虚说。
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立己意,少刻多错了。又曰:“虚心切己。虚心则见道理明;切己,自然体认得出。”举。
圣人言语,皆天理自然,本坦易明白在那里。只被人不虚心去看,只管外面捉摸。及看不得,便将自己身上一般意思说出,把做圣人意思。淳。
圣贤言语,当虚心看,不可先自立说去撑拄,便喎斜了。不读书者,固不足论;读书者,病又如此。淳。
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一段。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泳。
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说,殊害事。盖既不得正理,又枉费心力。不若虚心静看,即涵养、究索之功,一举而两得之也。时举。
大抵义理,须是且虚心随他本文正意看。必大。
读书遇难处,且须虚心搜讨意思。有时有思绎底事,却去无思量处得。敬仲。
问:“如先生所言,推求经义,将来到底还别有见处否?”曰:“若说如释氏之言有他心通,则无也。但只见得合如此尔。”再问:“所说‘寻求义理,仍须虚心观之’,不知如何是虚心?”曰:“须退一步思量。”次日,又问退一步思量之旨。曰:“从来不曾如此做工夫,后亦是难说。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得自家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须得退步者,不要自作意思,只虚此心将古人语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杀向何处去。如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长进处。且如孟子说诗,要‘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逆者,等待之谓也。如前途等待一人,未来时且须耐心等待,将来自有来时候。他未来,其心急切,又要进前寻求,却不是‘以意逆志’,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牵率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中来,终无进益。”大雅。
某尝见人云:“大凡心不公底人,读书不得。” 今看来,是如此。如解说圣经,一向都不有自家身己,全然虚心,只把他道理自看其是非。恁地看文字,犹更自有牵于旧习,失点检处。全然把一己私意去看圣贤之书,如何看得出!贺孙。
或问:“看文字为众说杂乱,如何?”曰:“且要虚心,逐一说看去,看得一说,却又看一说。看来看去,是非长短,皆自分明。譬如人欲知一个人是好人,是恶人,且随他去看。随来随去,见他言语动作,便自知他好恶。”又曰:“只要虚心。”又云:“濯去旧闻,以来新见。”
观书,当平心以观之。大抵看书不可穿凿,看从分明处,不可寻从隐僻处去。圣贤之言,多是与人说话。若是峣崎,却教当时人如何晓。节。
观书,须静着心,宽着意思,沈潜反覆,将久自会晓得去。儒用。
放宽心,以他说看他说。以物观物,无以己观物。道夫。
以书观书,以物观物,不可先立己见。
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方。
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须是晓然无疑,积日既久,当自有见。但恐用意不精,或贪多务广,或得少为足,则无由明耳。祖道。
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以手自指。推究。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自家见未到,圣人先说在那里。自家只借他言语来就身上推究,始得。淳。
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如此,济得甚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古人亦须读书始得。但古人读书,将以求道。不然,读作何用?今人不去这上理会道理,皆以涉猎该博为能,所以有道学、俗学之别。因提案上药囊起,曰:“如合药,便要治病,终不成合在此看。如此,于病何补!文字浩瀚,难看,亦难记。将已晓得底体在身上,却是自家易晓易做底事。解经已是不得已,若只就注解上说,将来何济!如画那人一般,画底却识那人。别人不识,须因这画去求那人,始得。今便以画唤做那人,不得。”宇。
或问读书工夫。曰:“这事如今似难说。如世上一等人说道不须就书册上理会,此固是不得。然一向只就书册上理会,不曾体认着自家身己,也不济事。如说仁义礼智,曾认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须是着身己体认得。如读‘学而时习之’,自家曾如何学?自家曾如何习?‘不亦说乎’!曾见得如何是说?须恁地认,始得。若只逐段解过去,解得了便休,也不济事。如世上一等说话,谓不消得读书,不消理会,别自有个觉处,有个悟处,这个是不得。若只恁地读书,只恁地理会,又何益!”贺孙。
学须做自家底看,便见切己。今人读书,只要科举用;已及第,则为杂文用;其高者,则为古文用,皆做外面看。淳。
读书之法,有大本大原处,有大纲大目处,又有逐事上理会处,又其次则解释文义。雉。
玩索、穷究,不可一废。升卿。
或问读书未知统要。曰:“统要如何便会知得?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见道理;又有一种,则一向泛滥不知归着处,此皆非知学者。须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而所谓统要者自在其中矣。”履孙。
凡看文字,专看细密处,而遗却缓急之间者,固不可;专看缓急之间,而遗却细密者,亦不可。今日之看,所以为他日之用。须思量所以看者何为。非只是空就言语上理会得多而已也。譬如拭桌子,只拭中心,亦不可;但拭四弦,亦不可。须是切己用功,使将来自得之于心,则视言语诚如糟粕。然今不可便视为糟粕也,但当自期向到彼田地尔。方子。
学者有所闻,须便行,始得。若得一书,须便读便思便行,岂可又安排停待而后下手!且如得一片纸,便来一片纸上道理行之,可也。履孙。
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量其轻重耳。读书而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可学。
真理会得底,便道真理会得;真理会不得底,便道真理会不得。真理会得底固不可忘,真理会不得底,须看那处有碍。须记那紧要处,常勿忘。所谓“智者利仁”,方其求时,心固在此;不求时,心亦在此。淳。
学得此事了,不可自以为了,恐怠意生。如读得此书,须终身记之。寿昌。
读书推类反求,固不害为切己,但却又添了一重事。不若且依文看,逐处各自见个道理。久之自然贯通,不须如此费力也。
学者理会文义,只是要先理会难底,遂至于易者亦不能晓。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所谓“攻瑕,则坚者瑕;攻坚,则瑕者坚” ,不知道理好处又却多在平易处。璘。
只看自家底。不是自家底,枉了思量。焘。
凡读书,且须从一条正路直去。四面虽有可观,不妨一看,然非是紧要。方子。
看书不由直路,只管枝蔓,便于本意不亲切。淳。
看文字不可相妨,须各自逐一着地头看他指意。若牵窒着,则件件相碍矣。端蒙。
看文字,且逐条看。各是一事,不相牵合。
读书要周遍平正。夔孙。
看文字不可落于偏僻,须是周匝。看得四通八达,无些窒碍,方有进益。又云:“某解语孟,训诂皆存。学者观书,不可只看紧要处,闲慢处要都周匝。今说 ‘求放心’,未问其他,只此便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方是读书,却说‘仁在其中’,盖此便是‘求放心’ 也。”人杰。
看文字,且依本句,不要添字。那里元有缝罅,如合子相似。自家只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牵古人意来凑。且如“逆诈、亿不信” 与“先觉”之辨:逆诈,是那人不曾诈我,先去揣摩道,那人必是诈我;亿不信,是那人未有不信底意,便道那人必是不信;先觉,则分明见得那人已诈我,不信我。如高祖知人善任使,亦是分明见其才耳。
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着一见,则此心便被此见遮蔽了。譬如一片净洁田地,若上面才安一物,便须有遮蔽了处。圣人七通八达,事事说到极致处。学者须是多读书,使互相发明,事事穷到极致处。所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直到这个田地,方是。语云:“执德不弘。”易云:“宽以居之。 ”圣人多说个广大宽洪之意,学者要须体之。广。
看书,不可将自己见硬参入去。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如程先生解“直方大” ,乃引孟子。虽是程先生言,毕竟迫切。节。
看文字先有意见,恐只是私意。谓如粗厉者观书,必以勇果强毅为主;柔善者观书,必以慈祥宽厚为主,书中何所不有!人杰。
凡读书。先须晓得他底言词了,然后看其说于理当否。当于理则是,背于理则非。今人多是心下先有一个意思了,却将他人说话来说自家底意思;其有不合者,则硬穿凿之使合。广。
学者不可用己意迁就圣贤之言。德明。
读书,如问人事一般。欲知彼事,须问彼人。今却不问其人,只以己意料度,谓必是如此。扬。
看人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得是处,方可信。须沉潜玩绎,方有见处。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谦。
大凡读书,不要般涉。但温寻旧底不妨,不可将新底来搀。道夫。
文字不可硬说,但当习熟,渐渐分明。
凡看圣贤言语,不要迫得太紧。振。
大凡看文字要急迫不得。有疑处,且渐渐思量。若一下便要理会得,也无此理。广。
看文字,须是退步看,方可见得。若一向近前迫看,反为所遮蔽,转不见矣。力行。
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大概病在执着,不肯放下。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先有主张甲底意思,便只见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方能辨其曲直。横渠云:“ 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此说甚当。若不濯去旧见,何处得新意来。今学者有二种病,一是主私意,一是旧有先入之说,虽欲摆脱,亦被他自来相寻。□。
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力行。
到理会不得处,便当“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仍且只就本文看之。伯羽。
某向时与朋友说读书,也教他去思索,求所疑。近方见得,读书只是且恁地虚心就上面熟读,久之自有所得,亦自有疑处。盖熟读后,自有窒碍,不通处是自然有疑,方好较量。今若先去寻个疑,便不得。又曰: “这般也有时候。旧日看论语,合下便有疑。盖自有一样事,被诸先生说成数样,所以便着疑。今却有集注了,且可傍本看教心熟。少间或有说不通处,自见得疑,只是今未可先去疑着。”贺孙。
看文字,且自用工夫,先已切至,方可举所疑,与朋友讲论。假无朋友,久之自能自见得。盖蓄积多者忽然爆开,便自然通,此所谓“何天之衢亨”也。盖蓄极则通,须是蓄之极,则通。□。人杰录云:“读书须是先看一件了,然后再看一件。若是蓄积处多,忽然爆开来时,自然所得者大,易所谓‘何天之衢亨’,是也。”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道夫。
问:“看理多有疑处。如百氏之言,或疑其为非,又疑其为是,当如何断之?”曰:“不可强断,姑置之可也。”人杰。
人之病,只知他人之说可疑,而不知己说之可疑。试以诘难他人者以自诘难,庶几自见得失。必大。
因求讲学言论传之,答曰:“圣贤之言,明如日月。”又曰:“
人有欲速之病。旧尝与一人读诗集,每略过题一行。不看题目,却成甚读诗也!又尝见龚实之轿中只着一册文字看,此其专静也。且云:‘寻常出外,轿中着三四册书,看一册厌,又看一册,此是甚功夫也!’”方。
因佥出文字,偶失佥字,遂不能记,云:“旧有人老不识字,然隔年□□出入,皆心记口数之,既为写下,覆之无差。盖其人忠寔,又专一无他事,所以记得。今学者不能记,又往往只靠着笔墨文字,所以愈忘之也。”方。
先生戏引禅语云:“一僧与人读碑,云:‘贤读着,总是字;某读着,总是禅。’沩山作一书戒僧家整齐。有一川僧最●苴,读此书,云:‘似都是说我!’ 善财五十三处见善知识,问皆如一,云:‘
我已发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如何行菩萨行,成菩萨道。’”
问读诸经之法。曰:“亦无法,只是虚心平读去。”淳。以下读诸经法。
学不可躐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会。一经通熟,他书亦易看。闳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