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孔子与流行音乐
(2011-10-06 13:29:05)
标签:
雒诵堂檀作文孔子论语音乐杂谈 |
分类: 中国文化典籍讲义 |
孔子与流行音乐
檀作文
孔子文化节“时代与孔子的对话”大型网络活动主办方告诉我,说参加当下某热门选秀节目的某君曾到本次活动官网留言,希望孔圣人保佑她顺利晋级,并说此事已被多家媒体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希望我对此事谈一点儿自己的看法。作为本次活动的约稿嘉宾之一,谈谈自己的看法,确也义不容辞。故略说意见如下:
据主办人告知,某君的网上拜祭祈福行为,引起了众多网友的非议。我想,网友诸君所不满意的,大约是因为某君的留言,表达方式上,太像是在寺庙烧香还愿了。某君的留言,头一句,“希望孔老圣人保佑我顺利晋级”,是向圣人在天之灵祈福;后一句,“我会为您亲自谱曲演唱”,是向圣人许诺:一旦愿望达成,是要来还愿的。对于这样的许愿方式,国人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或许网友诸君觉得这样世俗的许愿方式,是对孔圣人的一种亵渎罢。因此对某君的行为有所非议。
然而在中国的民间信仰里,确实是可以向孔圣人许愿祈福的。中国的民间信仰,是逢庙必拜的,且不管庙里供的是谁的神像——佛祖也好,玉皇也好,孔子也好,关公也好,都一样是可以祈福的。去庙里烧香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并不管这些神灵代表什么意义,只是看到神像就磕头,内心所祈求的也无外乎福禄寿三者而已。试问红尘中人,去庙里的,有几个是因求佛法而去?他们所需要的只是神灵的保佑。中国民间的信仰,原是最功利、最现实的。中国民间历来有到孔庙许愿的传统,只不过多是读书人祈求孔圣人保佑自己升学、中举而已。孔圣人的神像既被供在庙里,某君自然是可以拜祭祈福的。
我毋宁相信某君对孔子是心存敬畏和亲近的。她不拜耶稣,不拜佛祖,而拜孔子,并且口称“孔老圣人”,便是明证。而且她许愿要为孔圣人“亲自谱曲演唱”,也算对孔子略有了解。历史上的孔子,确实是一个超级音乐发烧友。
但某君或许不晓得孔子所喜好的音乐,和她所喜欢的,有很大的不同。某君擅长的是吉它,孔子擅长的却是古琴。某君所代表的音乐是流行与通俗,孔子所代表的音乐是正统与典雅,二者有天壤之别。《礼记》里说:“士无故不彻琴瑟。”古时候的君子,没有特殊原因,是琴不离身的。这便是由孔子所倡导的。孔子周游列国之际,曾厄于陈蔡之间,饥寒交迫,和红军过草地的情形差不了多少,从游弟子有些人病得爬都爬不起来,孔子却依然每日“讲诵弦歌不辍”。大弟子子路受不了,跑去跟孔子说:“君子咋就这么背呢?”孔子只是淡淡然地说:“君子固穷啊!”孔子的琴是有寄托的,寄托的是他的君子之心。
孔子也确实是能谱曲的。孔子晚年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便是删诗正乐。孔子究竟是否删过《诗经》,后世有不同意见。但孔子将诗三百,“皆弦歌之”,却是公认的。先秦时代,诗和乐是一体的,乐和礼又是一体的。《诗经》的雅颂部分,多是祭祀和其他典礼所用的乐歌,乐器以钟鼓为主;《国风》是否全部入乐,尚未可知。孔子不是哪个国家的诸侯,他没有在庙堂赋诗奏乐的权力,但他对诗乐做了改造,用弦乐来唱《诗经》。从此,诗乐成了儒家的文化传承,而不仅仅是庙堂的仪式。
孔子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他最讲正统。他对雅乐很痴迷,但对俗乐却恨之入骨。孔子的时代,有一种新起的流行音乐,起源于当时的郑国,称为“郑声”。孔子将“郑声”视为靡靡之音,曾大声疾呼要“放郑声”(废止郑声)。即便是邓丽君,所歌所唱,按孔子的标准,都属于“郑声”的范畴,孔子是绝不会喜欢的。某君祈求孔圣人保佑她晋级,或许是求错了对象。
其实,某君该祭拜祈求的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传人曾子。一笔写不出两个曾字,某君大约是曾子的后人罢。何不求自己的先人保佑呢?
我虽好读儒家之书,但我对音乐的态度却不是保守主义的。我以为,音乐可以传承文化,可以君子修身,也可以娱乐众生。我衷心祝愿某君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