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诵堂少年国学2011暑期第九课教学手记
(2011-08-04 11:07:44)
标签:
少年国学檀作文雒诵堂杂谈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2011年8月3日
亮同学在家习静,没有来。只剩下子琳、子彧、景琦三个同学了。我觉得清净,讲书的进度也快很多,但是子琳、子彧说太安静了。他们希望热闹一些。
第一节课,将《千字文》前六段背了一遍,又吟了一遍。第六段是分两截教的,同学们背的时候,总是会在分的时候顿一下,才能想起下文。新学了第七段的前半截,读到“多士寔宁”。此数句是讲历史故事的,子琳子彧跟我读了一年书,对这些故事都很熟悉。我们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字音和词义讨论上。“磻溪”的“磻”是多音字,我从书架上抽下《辞源》,教他们怎么查字。《辞源》注音,“磻”字一般念“bo”, “磻溪”的“磻”念“pan”。孩子们对怎样查《辞源》,还不是很熟悉。看来日后得有意识教他们如何使用字典词典类工具书。又给他们重点讲了“阿衡”“密勿”“寔宁”三个词语。子琳说她在杜诗中读到过“密勿”,子彧说他也读到了。
第二节课,我还想教《千字文》第七段的后半截,被孩子们毅然否决了。于是学《论语》。大家一起将学过的的前二篇及第三篇前几章,诵了一遍。又讲了《八佾》数章,多是与礼有关的。言“禘”章,因涉及禘祭之礼及鲁国春秋世系,相对复杂,给孩子们略略讲了一下。“王孙贾”章,子琳、子彧果然问“贾”读音,我说两可,因为何晏、朱子皆未注音。若以人名例,根据“陆贾”的习惯读法,则似读“jia”。读到“郁郁乎文哉”五字,大家都笑,因为前两天梦熹就把“郁”念成了“都”。大家仔细辨认书上的文字,说“真是太像了!”于是我们一起念出那几句:“都都平仗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于是大笑。梦熹把“太庙”念成“大朝”了。子彧子琳跟他解释“大”字有三个念法。讲到“告朔”,又带大家复习了一遍朔、望、晦及月象问题。
第三节学《千家诗》。子彧用他的手机播放音频,大家跟着吟诵。孩子们吵着要我讲韩愈《初春小雨》一篇。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下韩愈是什么样的人,让他们记住“道济天下之溺,文起八代之衰”。他们又跟我数到底是哪八代。跟孩子们说韩愈很有抱负,曾经说过“世无孔子,不在弟子之列”的话。子琳问“韩愈怎么这么狂啊?”子彧说“人家有本钱啊?”他们又问“韩愈看得起谁?”我说“孔子、孟子。”韩愈觉得世上只有三个人——“孔子、孟子,我。”苏东坡也觉得世上只有三个人——“明月、清风,我。”所以,韩愈是道学家,苏轼是文学家。这就是他们的区别。又给孩子们讲了韩愈谏迎佛骨被贬之事,“一封朝奏九重天”诗,子琳、子彧倒是背得很熟。我又给他们讲白居易和韩愈之间的文字交往,白居易在当时诗名很盛,邻国日本誉之为诗仙,但白居易对韩愈很恭敬,写诗给韩愈,有一句“才高笑小诗”,意思是说自己的诗是小诗,不能入写大文章的韩愈的法眼。韩愈是写大文章,大诗的,气象磅礴,如钱塘江潮水。子琳子彧说韩愈写《初春小雨》,岂不是很难为他么?我说:对了啊!韩愈很少写这样的诗,他的性格不适合写这样的诗。如果写夏夜暴雨,他会更擅长的。但他的《初春小雨》写得不错,“初”字“小”字都写出来了。
孩子们课间交流蛮好。景琦看见桌上的含羞草,一下子迷住了。和格玥那天一样,不断地去碰含羞草的叶子。子彧说含羞草是热带雨林植物,能长蛮高的,喜欢阳光喜欢水。于是他们又在一起交流养花养草养鱼养鸟。子琳养鸟,子彧养鱼,都有心得。他们还模拟小鸟小鱼的各种动作,知道小鸟小雨睡觉的习性。真是细心观察的孩子。我怂恿景琦也在家养花养鱼。课间一起吃葡萄,子彧一下子说出品种是乒乓球,于是大家又在一起讨论普通的品种。子彧真是个博雅君子,远胜其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