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诵堂少年国学2011暑期第五课教学手记
(2011-07-29 19:08:55)
标签:
少年国学檀作文雒诵堂杂谈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2011年7月29日星期五
亮同学中午给我打电话。他还想来念书,妈妈怕他上课影响其他同学,让他自己电话向我保证今天会乖。亮同学上课的时候,果然乖了半小时。习静功课的时候,他也闭上眼睛数数。但我才数到十的时候,他就数完了,急着向我汇报。我说你数到500吧,他说不会。我说你从头再数一遍,他很快又数完了。看来得让他数五遍才行。跟大家一起背《千字文》,表现也很好。估计他心里一直念叨“今天要乖啊,今天要乖啊”,终于念叨累了,半小时之后,坐不住了。学完千字文,被妈妈带回家了。
春子同学带着表姐海若来了。我说:春子,你姐姐也来了啊?春子说:不对,是我表姐,不是我姐姐。海若下学期初二,沉稳安静。我跟海若说:你的名字出自《庄子》,好大器啊。
第一节课学《千字文》,花了十多分钟巩固已经学了的三段半。又讲第四段剩下的几句讲完。孩子们不知道“渊”的确切意义,我说《千字文》行文多是对偶,“渊”和“川”相对。子彧子琳马上说:川是河,是流动的水,那“渊”就是静止的水了。“澄”,他们倒是想到澄澈。我说“取映”就是可以当镜子照。子彧不是老去玉渊潭嘛,玉渊潭的“渊”就是这样,一潭清水,清得可以照镜子。子彧大笑,说玉渊潭好臭啊。大家都笑。我又和大家说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四句是兴。兴者,起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跟他们解释“容止若思”就是看上去很安静仿佛若有所思的样子。我让大家互相看,推选谁最“容止若思”,辛夷和子琳指了指对面的男生,我说海若才最当得起“容止若思”四字啊。讲“笃初诚美”时,子彧说他们校训里有“笃”字,他们校训是“明德成翠,笃行于微。”子彧倒是知道后一句的意思。我跟子彧说这个“翠”字,便是我们刚念过的“如松之盛”啊。于是大家又在一起讨论校训,分别说出自己学校的校训,然后觉得好没文化。我给孩子们介绍了清华、北大、北师大三校的校训。“学优登仕”一句,孩子们倒是知道出自《论语》,说是书念好了就可以去做官的意思,我说这个“优”字,是学有余力的意思。“存以甘棠”一句,春子想起了《诗经》,她读过《周南》《召南》。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下召公与甘棠的故事,子琳想起了《幼学琼林》里的典故。
第二节课学《论语》。孩子们已经开始习惯用影宋本《论语集解》,子彧能自己读注,并提出问题,和我讨论注里的“文公”和“郑”是谁。我告诉孩子们“文公”是朱子,宋代第一大儒。“郑”是郑玄,东汉第一经师。子彧说文公是朱子的字么,我说是谥,并给孩子们介绍朱子名熹、字元晦,号考亭,又号紫阳,谥文公。子琳子彧已经听我讲过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我跟他们说晦和熹是反训,意思相反。这样因名取字的,还有唐代韩愈,字退之。还给大家讲了一下我去朱子故里——婺源文公山的见闻。诵读一下子变成了讨论,提各样的问题,讲相关的故事。孩子们把《学而》全篇及《为政》前六章诵了一遍,其余时间都在讨论相关的问题。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区别,怕孩子们不懂,便用学堂规矩比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好比对不听话的同学用戒尺打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好比跟同学讲道理。我把亮同学中午跟我电话约定上课要乖的事跟大家说了,大家说原来这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啊。梦熹说他以前念的学校有戒尺,不听话,就打。他就被打过手心。后来长大了,乖了,就不打了。春子说她没被打过。我说如果打手心还不听话怎么办,梦熹说继续打啊。讲“十有五而志于学”时,跟孩子们介绍了一下古代得学制,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又跟孩子们讲“大学”不是“大家一起学”,也不是“有很多大楼的学校”,而是要明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第三节课剩下的时间不多,让大家吟了一下学过的诗。孩子们对七绝的仄起式蛮熟悉,对平起式不熟悉。看来只能等夭夭老师教他们了。给大家串讲了一遍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写诗的人重清明亮丽的风景,以新春为最。“绿柳才黄半未匀”,柳叶鹅黄,是新春之标志。“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带有哲理性。这首唐诗有宋诗的味道。子琳子彧问为什么说有宋诗味道。我说宋诗长于说理,唐诗重于抒情。子彧说那下一篇王安石呢,我说王安石是宋诗中最像唐诗的。于是他们问了一堆人。我一一作答。李白呢?唐诗中写得最像唐诗的。杜甫呢?有时候像唐诗,有时候像宋诗的。韩愈呢?唐诗中最像宋诗的。杜牧呢?唐诗中写得最晚唐的……
课后收拾教室的时候,居然发现有人传纸条。从语气看,像是辛夷传给梦熹的。上面写的是:“大伯(你老师)”难道喜欢你吗?怎么老提喜欢提‘西’字?”看来我真是讲《论语》的时候,朱熹提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