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雒诵堂少年国学2011暑期第四课教学手记

(2011-07-28 23:03:31)
标签:

少年国学

檀作文

雒诵堂

杂谈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2011年7月28日星期四

 

今天到的人更多。夭夭老师教早到的小朋友吟古乐府《江南》。吟“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三句,极尽甜美之能事。至“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则急转欢快。“北”字入声,戛然而止。孩子们学得也颇欢快。女生尤其陶醉。大家吟诗的时候,亮亮到了。著名的海外读经儿童春子也到了。春子是来雒诵堂体验的。春子和亮亮同岁,文静得几乎不像海外儿童,说话细声细气,慢条斯理。我让孩子们重新介绍自己,辛夷和亮亮还是不肯。亮亮是人来疯,看见新来一个漂亮的洋娃娃,他又坐不住了,别人静坐数呼吸的时候,他发出奇怪的声音,别人念书,他钻桌子底下。千字文接龙,倒是接了几句。教新内容的时候,他不肯安静坐着,他妈妈只好很无奈地把他带走了。

 

春子一岁开始读书,念过《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道德经》等书。我请春子跟大家吟了一段《声律启蒙》,是一东的第一段,用的是徐建顺先生的调子。又请子彧吟了一遍。孩子们说:怎么调子差不多啊?我说本来就是一个调子嘛。

 

第一节课学《千字文》。让子琳领大家将学过的前三段吟了三遍。又玩了三圈接龙,觉得大家对文本都比较熟悉。于是教第四段。第四段太长,先教“景行维贤”至“如松之盛”数句。孩子们习惯将“听”字念成平声,我教他们要念成去声,因为这一段押仄声韵。“福缘善庆”之“庆”,《千字文》原著说是“善之著者”。我说《千字文》上下句一般对偶,“庆”对“积”,当有上天回报之意。“资父事君”“临深履薄”两句,则分别说明了出处。“夙兴温清”一句,孩子们不解。我跟他们解释“清”字去读是动词,是使清凉的意思。我问他们天太热,睡不着,怎么办?他们说开空调。我说没空调呢?他们说用电扇。我说古代连电都没有啊。他们说用水擦竹席。我说“清”就是这个意思,用水擦竹席,使之清凉。解释“温”字,问他们天太冷,睡不着,怎么办?他们说用暖气啊。我说没暖气呢?他们说烤火。我说卧室里不怕中毒么?他们说暖被窝。我说“温”就是暖被窝啊。他们便都想到了“香九龄,能温席。”子彧问“似兰斯馨”的“馨”,我说芳香啊,此处比德,《陋室铭》“惟吾德馨”。子琳和子彧说嘉宣曾背过这篇。

 

第二节课学《千家诗》。先让大家一起吟已学过的三首七绝。夭夭老师补教孩子们吟《春宵》,用的陈少松先生的调。孩子们对拖腔很有兴趣。大家对我教的《春日偶成》的“学”字入声处理得很好。梦熹对《春宵》“月”字处理得也好。而后教杨巨源《城东早春》。我给大家先念了一遍,估计是因为念得太难听,孩子们多不肯跟我一样念。于是夭夭老师又教他们吟这首诗。标平仄的时候,他们倒是积极得很,标得又快又好。子琳子彧问为什么“看花人”的“看”字是仄声。我说如果是平声,不就三平了么?他们问“看”字到底是平声还是仄声,我说“看”字两读,用在句尾押韵,只能平读;用在句中,可平可仄,一般平读,有时仄读。春子同学大概是第一次接触平仄,而且她没有学过拼音。夭夭老师一边比划,一边给她解释,然后让她把《城东早春》一诗的平声字圈出来,并鼓励她将书拿过来给我看。她在书上画了好多圆圈,居然只有一个“俱”字没圈出来。我跟孩子们强调“俱”字在唐韵系统是平声字,让子琳子彧查韵部,子琳很快在“七虞”里找到了“俱”字。

让他们一起吟诗的时候,声音不大。便让他们分组比赛,男生组吟一遍,都很卖力;然后是女生组,三个小丫头扯开喉咙,明显压倒了男生组。

 

课间交流的时候,发现梦熹和春子居然是同学,都在通天苑的致歉学堂读过经。他们两个虽然不认识,但都记得那里教过他们的老师。

 

第三节课之前,我让复印店打印装订的元刊覆宋本《论语集解》送到了。特意让复印店用不同颜色的纸做封面,让孩子们根据个人喜好自选一本。几个小家伙很快抢到了书。春子很腼腆,最后挑了一本。我说再给你弟弟和夏也挑一本吧。于是她又挑了一本。

先让大家一起诵读了一遍《学而》。然后让梦熹和春子这两个念过读经学校的,合诵了一遍,算是给大家示范。梦熹诵读,颇有气象,有抑扬顿挫之美,念“温、良、恭、俭、让”五字,一字一顿,最能传神。春子读经,语速略慢,但极认真。而后又让子琳、子彧、景琦、辛夷一起合诵一遍,效果也还不错。

开始学《为政第二》。我请春子给大家读,春子不肯。我又请梦熹和春子一起给大家读,春子还是不肯。梦熹说他愿意给大家读。于是梦熹一个人用元刊覆宋本《论语集解》读,可能是第一次用古本的缘故,有些地方有些卡。梦熹读的时候,春子不知为什么一个人在那里抹眼泪,或许是因为没有读书的缘故吧。

剩的时间不多,让六个孩子分头各自读一章,我给他们简单串讲了一下。景琦和辛夷两个没有读过《论语》的,直接用繁体竖排的古本,还真是有困难。梦熹还凑合。他用的书是他原来读经学校的,王财贵主编的,台版书,注音字母本。他说更喜欢用自己的书,把复印的覆宋本《论语集解》又还给我了。

 

春子的妈妈家有春夏君给我带了本元刊覆宋本《论语集解》,台版的,好漂亮的线装书。又送了我一套一德书院出版的正体注音读经课本,感觉是台版王财贵读经课本的翻版,也很漂亮。春子的爸爸,文静得不像美国人。与家有春夏君同来的,有两位在沈阳做读经学校的朋友。可惜我忙着给孩子们上课,未及与二君交流。课后与家有春夏君交谈,她说小孩子还是更适合诵读,讲解的时候,总是趴到一大片。此言甚是。但雒诵堂目前的课程是讲读性质的。这大概是雒诵堂的特色之所在。如果来雒诵堂学习的孩子再多一些,十岁以下的,有四到五人,倒是应该考虑单分出一个诵读班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