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诵堂少年国学2011暑期第二课教学手记
(2011-07-27 00:22:07)
标签:
少年国学檀作文雒诵堂杂谈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2010年7月26日
今天到了六位同学。而且到的都很早。
五岁的小家伙又来了。他倒是能坚持。但还是太闹腾。坐不住。满屋子乱跑,有时候钻到桌子底下,有时候踩到椅子上,有时候去爬窗户。子琳子彧说感觉是月月又回来了,但月月有时候一个人玩自己的,不影响其他同学,而且月月背书太厉害,大家很崇拜。他唯一能坐住的时候是玩《千字文》接龙游戏,他反应比谁都快,一次都没接错,师兄师姐想不起来的时候,他还能帮着接。接龙游戏结束之后,我问谁背得最好,他说我,大家都笑了。我问还有谁念得比较好,他指了指子琳和子彧。子琳是他目前最佩服的人。小家伙的《千字文》前两段真是熟。他的本子跟大家有些不一样,别人念“周发商汤”,他就大喊,是“周发殷汤。”别人念“鸣凤在竹”,他就大喊,是“鸣凤在树”。但他总是把“臣服戎羌”念成“巨服戎羌”,大家也喊:“念错了”。这小家伙完全不跟趟,我讲书的时候,我讲这句,他问那句。他总是问最后一句什么意思。等我讲最后一句的时候,他又问啥时候讲“子曰”啊。我们终于念《论语》里,他又满屋子跑。他倒是喜欢念书,听见别人在念,他就跑回座位,等他跑到了,大家正好念完了。他妈妈看他闹,第二节课间要带他走,他不肯,说把书背完了再走(他管上课叫背书)。妈妈说带他去超市买雪糕,他说背完书再走。我只好哄他,说先去吃雪糕,明天再来背书。他才跟着妈妈走了。这孩子倒是蛮适合念诵读班的,诵读的时候,他能很安静地坐着。研习班,他是坐不住的。
第一节课讲《千字文》,先检查大家的背书情况,表现都很不错,回家都下了功夫。接着学第二段,仍是子琳领大家读,再让大家一起读。因为第二段的历史典故多,所以还是花了些功夫讲解。我说火帝是炎帝,因为炎字是两个火,而且炎帝是神农氏,早起农业要烧荒,所以和火有关,孩子们基本理解。又给他们讲尧舜禅让和汤武革命的故事,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跟他们提到周公的名字的时候,有人把“姬旦”写成了“鸡蛋”。“坐朝问道”至“赖及万方”数句,则是讲礼乐文明。我给孩子们讲商周统治方法的不同,商朝纯靠武力压服,武丁时期动不动杀上千人殉葬,人家不服,就直接武力消灭,周朝不这样,周朝跟大家讲道理,以德服人,是王道。串讲完,让大家读了几遍,又玩了一会接龙游戏,一节课就结束了。
第二节课讲《论语》,因为子琳子彧的《论语》学得也不系统,而且没有下苦功背过,所以从《学而》开始。我先问了两个问题:(1)《论语》的“论”为什么念第二声而不是第四声,他们说不知道,我便让子琳子彧查“论”在哪个韵部,他们终于发现作动词用的“论”字在上平十三元。我让他们两个记住“分明怨恨曲中论”这句诗。(2)《论语》的作者是谁,他们说孔子的弟子的弟子,我说干吗不直接说再传弟子呢?只有子琳子彧和梦熹三个人念过《论语》,我便让他们三个依次逐章领读,让大家跟读。第六章,本该梦熹读。五岁的小家伙居然抢着读了。大家都很诧异,他怎么认得这些字。他说《弟子规》里有啊。这小家伙真是不乏神来之笔啊。
我一边串讲文意。跟他们讲了学是模仿,习是实践,习字繁体从羽,本义是“鸟数飞也”。又跟他们讲了有子和曾子在孔门的地位。
只讲了六章,一节课就没了。
第二节课课间,大家在翻书架上的书。拿着《辞源》说,这书真沉。我便告诉他们不认识的字,要学会自己查《辞源》。认字正音,如不会用《说文》《广韵》,至少要会查《辞源》。他们说我的《论语》版本真多,又问《论语》什么本子好。我说最低程度要用杨伯峻本,钱穆和毛子水的本子也不错。但这都是一百年内的本子。有学问的人,要念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本和何晏《论语集解》本。
第三节课,学《千家诗》。因为有第一天的诵和吟的基础,孩子们接受起来很快。我让孩子们用我的诵法念大程子的《春日偶成》,他们的入声字念得很好,尤其是“学”字,比我念得还夸张。我跟孩子们说普通话有四个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是仄声。但在诗韵里,没有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区别,另外多了一个入声。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学诗需要专门记入声。又跟他们讲标声调的方法,平声划一横,仄声划一竖。讲完了,我就让他们把《春日偶成》这首诗抄在本子上,一句一行,两句之间要空行,在空行处标平仄。五个孩子,居然全都标对了。就连三个第一次学平仄的,景琦、辛夷、梦熹,都标得完全正确。又带他们念朱子的《春日》,并且标平仄,他们很快就标出来了,一个错也没有。然后让他们他们怎么注意每一句的二、四、六字。还教了怎样打平仄手势,我示范了一次,他们也都会了。景琦还用上了自创的点头法,凡是念仄声字便点一下头。理解了平仄,以后学诗就快多了。估计从明天开始,一节课可以多教几首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