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雒诵堂少年国学2011暑期第一课教学手记

(2011-07-26 23:08:27)
标签:

雒诵堂

少年国学

檀作文

杂谈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2011年7月25日

 

雒诵堂的暑期课终于开班了。

直接将蜗居改装成教室,是不折不扣的私塾。再也不用做游击队,到处找人借教室了。真是长长地舒了口气。

四壁素墙,正是我喜欢的。回头若找到合适的书家,写整篇的《大学》或《离骚》,挂在墙上,也不错。桌椅都是到高碑店找可靠的匠人订做的,纯实木,古典样式,厚重而环保。桌椅做了六套,一桌两椅。其中一套作茶桌用。老师用一套。剩下的,可供八位同学使用。没有像普通教室那样分排摆放,而是拼在一起,便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我不喜欢在没有氛围的教室里讲国学。尤不喜欢在学校风格的教室里讲国学。学国学,气场太重要。

 

头一次课,到了七位同学。而且都是找到门的,没有一个要我到门口去接。

子琳、子彧再度同学,成了我名副其实的入室弟子。只要有他们俩在,我的课就不是白上。子琳一放假,就要求跟我念国学,七月都快过完了,才满足她的愿望。好在月初时,她跟我在后面,去好习堂做了几天助教,好习堂的孩子很崇拜她,甚至要求由她替我上课。子彧马上六年级,功课太紧张,英语、奥数的班都要上。因为子彧晚上有数学课,我们将国学课调到了下午。子琳、子彧正式跟我读了半年书,念了半本《论语》、大半本《声律启蒙》、四分之一本《千家诗》、五分之一本《幼学琼林》。他们原先在厚望斋念过一年国学,但什么书都是选读的,学得太不系统。我很希望他们两个能系统学习雒诵堂的蒙学、经学、诗学课程。有他们两个在,对其他同学也是很好的示范。

景琦小朋友9岁,马上要上四年级,体验过一次雒诵堂的国学课程。她妈妈说,无论我到哪里上课,都要跟着学,让我很感动。景琦小朋友念的是国际双语学校,事先没接触过国学,可以说是零起点的。但是他非常乖,而且有灵气,有些像同在国际学校的嘉宣,不违如愚,亦足以发。

另一位新学员7岁,下学期二年级,来头甚大:几与考亭圣人同名,中间多了一个梦字而已。一听他的名字,就知道父母对他的期望。当年孔圣人,屡梦周公。朱梦熹,寤寐之间,志在考亭。据说梦熹念过很多读经学校。他父亲看见胡马的文章说起雒诵堂国学,才找到的我。梦熹同学不愧是读经学校毕业的,特别有礼貌,恭恭敬敬地给老师鞠躬。我以前也见过别的读经学校的孩子,总觉得有些呆,可能是规矩学得太多的缘故。梦熹同学规矩有礼,神情却又不失灵秀生动,端的好气象。

我侄女辛夷也跟着一起学。她8岁,下学期四年级。

此外,还来了两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一个五岁,一个四岁。聪明活泼,但却过于淘气,坐不住。

 

因为是第一次课。我简要介绍了一下雒诵堂的风格。我说:(1)雒诵堂不是课外补习班,也不是一般的读经学校,所教课程以蒙学、经学、诗学为主,跟考试、升学没有任何关系。(2)雒诵堂没有太多的规矩,上课的时候,可以发呆,可以游戏,不影响别的同学即可。(3)雒诵堂崇尚知识,崇尚文化,志在培养博雅君子。(4)凡是新来雒诵堂学习的同学,须试听两次,师生双方相互认可之后,方可继续留在雒诵堂学习。

 

课前让同学们互相认识了一下,并且询问了一下各自读过什么书。为照顾新来的同学程度,三节课的次序略微做了调整。雒诵堂的惯例是第一节课读经,第二节课蒙学,第三节课诗词。这次将蒙学调到第一节课了。当然,课前静坐数呼吸的功课必不可少。我跟新来的同学解释这样做,是为了培养习静工夫。学国学,首先要静心。两个学前班的根本不能入静,我也只当他们是来打酱油得。其他几位,习静工夫都很好。新生并不比老学员逊色。梦熹同学数呼吸比我数得还慢。

 

第一节课教了《千字文》的第一段。子琳在好习堂给我做助教的时候学过,辛夷和五岁的曾布也都自己背过。其他几位是第一次学。我让子琳先给大家念了一遍。子琳念书字正腔圆,有她在,正音不成问题。又让子琳领大家念了一遍。然后我给大家串讲文意。串讲的方法是让大家自己提哪些地方不懂。孩子们程度不一,子琳子彧提的多是典故,新同学提的多是字词,子琳子彧能说得上来的,我就让他们说,说不上来的,我再解答。意思串讲完之后,夭夭老师教大家吟诵调。夭夭老师吟诵的时候,两个学前班的小朋友异常安静,瞪着大眼睛,痴痴地看着夭夭老师。这两个小家伙对讲解完全没兴趣,我讲解的时候,老打岔,要不就满屋子跑。但夭夭老师吟《千字文》的时候,他们很安静。他们其实应该上纯诵读班,而不应该来研习班的。雒诵堂教吟诵的习惯,是教三遍。第一遍,老师吟一句,学生跟一句。第二三遍,学生跟老师一起吟。夭夭老师教的时候,大家学得都很投入。但新同学第一次接触吟诵,不指望当场就能学会。而且,雒诵堂只将吟诵当成教学手段之一,目的是便于学生理解平仄和押韵。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学某个特定的吟诵调,只须将近体诗的平仄和押韵做特殊处理即可。也不要求学生一定用吟诵调,喜欢怎么读都可以。对于《千字文》,念出节奏就好。

                                                                                                                     

夭夭老师教了三遍《千字文》第一段的吟诵,时间就到3点10分了。休息10分钟之后,开始第二节课。考虑到大家的接受程度,没有讲《论语》。依旧是念《千字文》。让子琳带着大家又念了五遍。然后玩游戏,每个人两句,顺时针接龙,一遍比一遍念得快,谁开小差,一下子就会被大家发现,因此,谁都不敢懈怠。估摸每个人都念了十遍左右的时候,我鼓励新同学背。基本上能够成诵。教幼儿背书,宜用深耕易耨之法。第一次背,务令诵读十数遍,期之必熟。此后每次课,当滚动诵读。日积月累,用力既久,自可烂熟于心。

 

第三节课教《千家诗》。只教了一首七绝:大程子的《春日偶成》。因为多数同学是第一次上雒诵堂的诗词课,所以只能从最基本的教起。先让子琳给大家念一遍,便于正音。又让大家跟子琳读一遍,算是熟悉作品。然后我给大家示范诵读,因为我的方言里保留了入声字,“学”字尤其明显。我五音不全,没法吟诗,但诵的时候,颇能体现“平长仄短、逢入必断”的近体诗吟诵规则。我诵的时候,新同学先是诧异,后是怡然。大概他们觉得我诵得太夸张了吧。我让他们学我的样子,各自诵了一遍。我跟孩子们强调,中国古诗讲究半逗律:七言诗要分四三结构来读。前四,要读成两个二二拍;后三,根据文义和平仄,读成一二或者二一结构两个半拍。然后我给大家串讲《春日偶成》:第一句“云淡风轻”,突出的是春日,冬天寒风刺骨,赶上下雪,便彤云密布,所以入春之后的第一个感觉便是云淡风轻。“近午天”,是早上九十点钟,这时候的太阳最明媚。第二句“伴花随柳”,之所以写花写柳,乃是因为花红柳绿是春天的象征。“过前川”,“川”便是“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最喜欢观水,孟子等人对孔子观水有专门讨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水观水是儒家的传统,大程子作为儒家圣人之一,自然也喜欢观水。《论语·先进》“浴乎沂”,便是“过前川”。过,是经过。之所以是“前川”,而非“后川”,乃是因为中国在北半球,太阳在南,所以大家喜欢向南的房子。山之南,水之北,称为“阳”。中国传统民居,坐北朝南,背山临水,门后是山,门前是水,所以是“过前川”。第三句“时人不识余心乐”,乃是儒家圣贤自得境界,非寻常俗人能比,圣人与民同乐,但所乐境界不同,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大程子之所乐,春风起而万物生也。最后一句“将谓偷闲学少年”,是说俗人不解圣人之乐,以为圣人如寻常少年爱惜春华,及时行乐。

而后夭夭老师教他们吟诗。仍然是三遍。他们学得还认真。夭夭老师又鼓励他们每个人各自吟了一遍。我在一边提醒大家,其他同学吟的时候,也要跟着吟才好。然后,我就抽查大家的学习效果,也基本能背下来。

 

背完《春日偶成》之后,只剩下十分钟时间。子琳和子彧抱怨留的时间太短,不够写诗。但子琳还是写出了一首五绝。子彧没有写完。大概是因为子琳放假坚持写子彧没有坚持的缘故。三天不用功,老师就能看出来。

 

子琳子彧对这样的上课方式,再熟悉不过。景琦、辛夷、梦熹 虽然是第一次来雒诵堂上课,也都能入境。四岁的小顽皮熬不住,第二次课间退场了。五岁的小家伙居然说明天还要来背诗。他妈妈说他回家的路上一直在背诗。他妈妈说他背书太快,提醒他学习子琳的字正腔圆,他便也有模有样地学。他妈妈很是希望他能多受子琳子彧们得熏染,尤其是习静工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