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诵堂辛卯春学期国学第三课记录
(2011-04-13 20:06:04)
标签:
国学启蒙少儿国学论语声律启蒙千家诗吟诵杂谈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2011年3月12日)
上午好习堂国学第一课。到了六个小朋友。基本是一二三年级的,真是闹心。有一个是六年级的,知识储备蛮丰富。但也只有这一个六年级的,和我讲课之间有呼应。其他低年级的,基本无法呼应。跟我雒诵堂的徒弟,在程度上真是天壤之别。而且有两个男生特闹腾。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老师说某个小男孩在学习上问题很大了。除了让他自己读书之外,他和老师全无配合。别的孩子念书,他绝不跟着一起念。这样的小朋友,我真是没见过。还有一个一年级的小男生,脑子里好像也只想着怎么好玩,对念书全无兴趣。一个孩子,如果到了六七岁还没养成念书的好习惯,要在短时间扭转过来,真是太难了。两个小时的课,头一个小时,我让大家围着坐,后来发现是一个失误,小家伙们的玩性太重,我又觉得没必要维持课堂纪律,差点儿乱了套。第二个小时,让大家每个人一张桌子分开坐,发现好了许多。第一个小时,让大家背千字文,六年级的基本能念熟20句,一二年级的,有的只能念熟4句。第二个小时,改变思路,让夭夭教孩子们吟千家诗,教了孟浩然的两首五绝。发现低年级的还真是适合吟诵。二年级的女小黄和三年级的男小张,学得很快,有模有样。一年级的小女生青云,可能认得的字不够多,有些胆怯,总是不敢念书。我让二年级的艺瑄带她一起吟,她才敢吟,但声音还是小。她妈妈担心她不够活跃,怕影响她的性格。夭夭说问题在于她是保姆带的,而艺瑄则跟妈妈见过很多人,所以胆子大。看来真是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好习堂的第一课,使我明白了教三年级以下的孩子跟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完全不同。三年级以下的,以诵读为主即可,基本接受不了多少讲解。四年级以上的,对讲解有较多需求。此外,除非是像雒诵堂那样优秀的学生,决不能让他们围坐一起开讨论课。国学终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学的。还是只能在我自己的雒诵堂教学生,对于不合适的,坚决劝退才行。
下午陪同学吃饭,打车遇到一点儿麻烦,上课迟到了。好在有陈律师教大家吟诗。
这次没给大家发讲义。讲义累积起来太多了,而且孩子们容易弄丢。给每个孩子买了一本繁体字版的《论语译注》和岳麓书社简体横排版的《声律启蒙》。讲课的时候,发现简体横排版的《声律启蒙》比竖排版的有所改定,附了不少对联。对于原书个别误注的地方,也有改动。比如丁固其人其事,竖排版原注说见《汉书》,横排版改《太平御览》引《吴录》了。但窃以为仍是不妥,直接注明《三国志》注所引《吴录》即可。
在好习堂讲过一次课之后,更加觉得雒诵堂的学生真是优秀。我完全是用教大学生的方法教他们,他们居然配合得这样好。
给每个人发了一本《论语译注》之后,发现利弊参半。我问每句什么意思的时候,有人不爱动脑筋了,直接念杨伯峻的译文。好处是讲课的进度加快了。《述而》篇全讲完了。对“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章以及“文莫吾犹人也”章,我对杨伯峻的讲法有所商榷,把理由跟孩子们说出来,他们居然也能理解。理解能力跟大学生毫无差别。
《声律启蒙·十四寒》只讲了一段。典故太多。丁固梦松、文郎画竹,阮貂、冯铗等几个典故,都给大家讲得很明白。孩子们,对于典故,总是很有兴趣。
月月一个人在一边背《声律启蒙》,嗓门很大。
陈律师最后又用平江调教了大家三首七绝的吟诵。孩子们学得蛮快。
陈律师希望有人跟月月一起参加五一节北京诗词学会主办的吟诵活动,表演木兰辞,几个孩子都说没时间。孩子们的周末都排得太满了。无可奈何。
我跟孩子们说,希望他们4月2日参加周南诗社承办的大学生诗词吟诵节雅集活动,他们兴致蛮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