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势在必然操作困难奇瑞江淮重组难在哪里晓程汽车焦点评论丹东晓程 |
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
势在必然操作困难 奇瑞江淮重组难在哪里?
文/丹东晓程
奇瑞与江淮合并,是个好主意。因为可以打造另一个百万辆以上的汽车企业大集团。合则双赢,可以提升自主品牌企业技术、人才、资源的集中度,减少重复浪费,优化资产和产业结构,加快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以与世界汽车企业相抗衡。
合并是方向,是必然趋势。
2009年年初,《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并明确指出,“四大四小”将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重组企业,其中,鼓励上汽、一汽、东风和长安“四大”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兼并重组;支持北汽、广汽、奇瑞、中国重汽“四小”实施区域兼并重组;随后,安徽省政府也下发了一份名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的文件,表明将“通过联合重组和调整,培育1个具有100万辆产销规模的大型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集团”。
要加快发展,成为国际型大企业,避免同质化竞争,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必须走合并重组的光明大道。至于企业暂时不愿意,那不是问题。
合并也是人心所向。奇瑞与江淮合并的消息一出,券商们都在悄悄买入江淮汽车(600418.SH)的股票。
但媒体的消息说,两家企业领导人最近发表谈话,没有合并的意思。一家说,我们不会和江淮有合并。另一家说,江淮与奇瑞合并不太可能了。原因是“奇瑞和江淮两家企业的性质很不一样,江淮是上市公司,奇瑞是地方国企;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也不一样。”
面对合作重组的滚滚浪潮,其实这点理由犹如螳臂当车,不识时务地有点可笑。
看来两家企业的合并重组,尽管方向很好,但是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都不足。合并重组遇到了困难。
难在哪里呢?
一、合作重组的牵动力不足
主导合作重组的是安徽省政府。对江淮来说,国有大企业,财大气粗,规格不低,功高盖主,省政府主导略嫌疲软乏力。对奇瑞来说,县官不如现管。地方政府未必情愿将自己的企业拱手相让于上级政府,更不情愿税源出让,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够,阻力很大。
二、两家企业实力均衡,融合的亲和力不够
两家企业实力相当,谁也吃不掉谁,谁也消化不了谁,谁也当不了谁的家。相互不服,天然融合度不高。
2009年,奇瑞销量超过50万辆,江淮销售各类汽车和底盘31万辆,其中乘用车12万辆。虽然奇瑞在销量上胜一筹,但江淮的总产值比奇瑞高一些:奇瑞实现总产值291.34亿元,而江淮的总产值为293.8亿元。此外,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奇瑞在研发能力、公关能力、国家扶持力度、出口比重上优于江淮;但江淮在管理水平、员工忠诚度、商用车水平方面,优于奇瑞。
江淮虽然一直以商用车为主,随着同悦的热销、和悦系列的上市,算上MPV瑞风,2009年其乘用车销量已超过10万辆。据严刚透露,江淮自主研发的小型化汽油直喷发动机将在2012年2月量产,其DCT双离合自动变速器项目将在2012年投入使用。届时,江淮1.5升汽油直喷发动机将达到现在2.0~2.5升发动机的动力水平。
目前,奇瑞累计产销量已突破200万辆,并有了自己做商用车的计划。去年,已推出微车品牌“开瑞”,及高端商用车品牌威麟。
中国经营报说得好:“所谓一山不容两虎,主导性的兼并重组似乎行不通。”
如果两企业不是势均力敌、平起平坐,而是一个强一个弱,强者就有足够的能力整合弱者,运作能力、运作动力、气魄和举措就足以形成难以抵挡的整合的强大动力。强者有整合的气度,弱者有依靠的动力,形成不谋而合的契合力。
三、两家企业各自独立性强,水未到渠未成
两家汽车企业目前都在上升势头,发展前景不错,没有对外的依赖需求,即使有点小困难,跟省里要点钱,跟国家要点钱,跟地方政府要点钱,都能过得去。
目前中国汽车消费势头稳定,销量处于增长期。谁都不想错过这个黄金时期。企业需要业绩,地方政府也需要GDP。合并之后,很多东西要受影响。仅凭省级政府的力度,还不足以令各方面放弃这一系列东西。
但是,合并是大方向。尽管企业的当家人有一百个理由一百个不愿意,相比于中国汽车业发展大计,都是微不足道。重组合并,优化产业结构,避免重复浪费,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到底怎样创造两家企业合并重组的契机呢?
一、国家政策发力、两家企业断奶,不合并享受不到应有的政策,而合并之后可以获得长足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二、来自国家的牵动力主导重组
三、奇瑞上市继续受阻,只有通过江淮才能上市;江淮乘用车继续亏损,奇瑞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话语权权重增加;江淮发展落后,奇瑞资源不足,两家合并的必然趋势和必要性进一步凸现,合并的内在动力产生。
四、选派更有魄力的领导担任两家企业的领军人,合并合作迎刃而解。只要主导者下决心。
(新浪汽车独家专稿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最新焦点:
汽车价格被无情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