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级车四面楚歌
降它两万又能如何
先送给车企一句话:丢掉幻想,准备降价。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帕萨特5月销量与上月比下跌接近5000辆,同比下降约44%;东风日产天籁5月销量不及4月一半。上海通用君越、广本雅阁、广汽丰田凯美瑞5月销量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目前的中高级车制造企业在产品销量下滑的情况下坚挺价格僵持不降,主观上无非是想拽住汽车暴利的尾巴,尽可能多地赚取利润。
这种想法对企业来说并不过份。毕竟企业负担重、管理难度大,一些企业管理水平低,技术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并没有完全引进和消化,生产成本下不来——但,这绝不是可以让价格坚挺不降的理由。
你可以对消费者要求降价的愿望呼声忽略不计不予尊重,但对市场规律和销售走势,绝对不可以不予尊重、有意忽略。
所以,企业总有挺不住价格的时候。而目前的负隅顽抗,只是凭借侥幸心理得捞则捞。
企业的顽强坚持比消费者的持币待购要沉重多了,沉重的要付出失去销量、牺牲市场占有率、失去品牌影响力的代价。而销量一旦下滑,则一发而不可收。目前看来,近几年,没有一款车是在销量达到低谷后又重新抬头的。到了谷底,即使大幅降价也难以摆脱颓势获得爬升。
这样的坚持,很可能是紧绷价格这根弦,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旦弦断,这款车的表现就成为市场绝唱。
企业的坚持,容易么?
如今媒体发达信息便捷,全球各地汽车价格洞若观火让普通消费者一目了然,于是,消费者可以在轻松的持币待购的同时一样顽强的想:企业又一轮大幅降价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企业也应该放松一些的。最好的前途是顺应市场规律。物美价廉好卖车、顺风顺水好行船、中高级车必降价、敢降价者得天下、降价是中国市场硬道理——这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规律。你的价格下来了,销量上来了,负担放下了,你就轻松了。
一款车的销量寄托于另一款车的产能限制,这款车就真的需要马上降价了。此时不降,良机尽失。僵则死,降则活,降与不降,已非企业所能把持。天让你降,不降得乎?
目前是中高级车价格坚持最困难的时候。
不降价,压力重重。
多轮降价已过,自身利润已经压缩。下有经济型车、自主品牌企业汽车率先降价压缩利润,上有豪华车降低身价,旁侧又有各路神仙猛然杀出,增配加价、左冲右突、顽强拼杀,更有消费者坐山观虎斗,以逸待劳,持币待购,你不降价我就不买,降不到位我还不买,降价潮和降价舆论潮彼此呼应、内外夹击,中高级车上下左右犹如四面埋伏、四面楚歌,身陷价格漩涡。
在企业最不情愿降价的时候必须天天面对降价,这真是要你好看。
降价了,心思重重。
少了利润,又不甘心,于是企图减少配置。
减了配置,降了品质,受了责难,毁了品牌,更不甘心。
最后必将是市场教训令其警醒,才能痛下决心退守城池。
再送给企业第二句话:减少配置降低品质只能使企业走到名利双丢的穷途末路。以削减技术品质降低成本换取暂时性的利润维持,代价是牺牲品牌、自毁名誉。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东方不亮西方亮。
中高级车完全可能有所放弃,退守城池。
它退守的底线之一,就是在零配件和价格上做文章。这也许可能是其被逼之后,“狗急跳墙”的无奈之举:用零配件和售后服务的利润补充单车销售利润的不足,使企业快速运转。
这样做的结果是后期服务影响前期销售,但负面滞后效应将使企业在这种后果显现之前,有一定的时间去进行这种短期行为。
到那时,消费者只能处于要钱给钱、要多少给多少的被动挨宰的境地,再也没有了坐山观虎斗持币待购那种潇洒和轻松了。
有前途、有远见的名牌企业将不屑于这么干。即使有企业想这样消极应对,目前看,还没逼到时候。
只是消费者要小心。
(此文为晓程原创。转载请署名丹东晓程。侵权必究,曝光不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