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楼市会“崩盘”吗?

(2008-11-07 08:33:18)
标签:

房产

楼市会“崩盘”吗?

李小宁

 

   现在楼市中常常会提到的一个名词——崩盘。有的说房地产行业要崩盘,也有的说房地产行业不会崩盘,崩的是房地产价格。

    “崩盘”一词来自股市,即:证券市场上由于某种原因使股民全部被套,没有新股民入场,当被套的股民开始只知道割肉卖股票,而不肯买股票时,就会造成恶性循环,持续下跌,最终造成股市关门,即崩盘。美国华尔街对于崩盘给了如下的判断标准:单日跌幅超过20%。

    美国股市最近的一次大崩盘在1987年10月19日,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总计有5000亿美元消遁于无形,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的财产瞬间蒸发了。随即,恐慌波及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10月19日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纪录。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 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与此相呼应,东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的股市也纷纷下跌。于是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下泻。据统计,在从10月19日到26日8天内,因股市狂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及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美林证券公司的经济学家瓦赫特尔因此将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称之为“失控的大屠杀”。

    1987年10月股市暴跌,首先影响到的还是那些富人。之前在9月15日《福布斯》杂志上公布的美国400名最富的人中,就有38人的名字从榜上抹去了。10月19日当天,当时的世界头号首富萨姆·沃尔顿就损失了21亿美元,丢掉了首富的位置。更悲惨的是那些将自己一生积蓄投入股市的普通民众,他们本来期望借着股市的牛气,赚一些养老的钱,结果一天功夫一生的积蓄便在跌落的股价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么,中国的股市呢?上证指数从去年10月16日的6124点一泻千里,直到昨日上证指数收盘的1717.72点,跌幅达70%。据统计,从去年高点至今市值已经蒸发了近24万亿,比我国2006年全年的GDP还多,相当于建18条京沪高速铁路,这么一笔巨大的财富却在无形中灰飞烟灭。尽管如此,中国股市还未定性为“崩盘”。

    最近一段时间,楼市步入下行价格通道,市场观望气氛浓重,尽管有政策利好刺激,但力度有限,寒意浓浓。

    楼市交易不同于股市,股市的价格是随行就市,可以快进快出,楼市就不同了,价格虽然遵循市场规律,但一手房的定价权还是操在开发商手里,只有二手房,买卖双方还有些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是交易时会有反复斟酌,细致推敲的过程,时间自然短不了。像上周刚刚落幕的秋季房展,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拎纸袋的,抱资料的,再夹杂着一些裸肩露背的售楼小姐穿行其间,大有楼市回暖之势,可是成交呢,非常有限。

    全球经济衰退,使原本收入有限的平头百姓更是捂紧了口袋,不像炒股,一激动,投个十万八万的,瞬间就能决定,买房子要动用的资金可能是几十年的储蓄,哪个不得掂量来掂量去的,况且又出现了价格滑坡。

    至于说房地产行业或价格崩盘,我看还不至于:一是楼市不会像股市那样一天下跌个20%,开发商和房主们出现恐慌性抛售,即便是这样,股市跌了没人理,可房价跌了有人接;二是相对于前些年的暴涨,价格和价值产生了背离,需要有一个回调的过程;三是楼市的利润空间还较大,降降价还是可以盘活手中的存量房,关键是一步到位。

    至于说有些资金链紧的开发商会难以过冬,我看也属正常:房地产原本是需要大资金、专业化运作的行业,但由于暴利的驱使,涌入了各行各业的各色人物,有财神,也有小鬼,在经济大潮面前,有人激流勇进,自然也会有人停滞不前甚至溺水。今年下半年国内经济滑坡,其他行业中已经有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倒闭,房地产自然也不例外。

    至于呼吁政府救市,我看比较难:救市需要真金白银,一是目前出台的只是减息和放宽贷款的政策,还未撒出银两,二是未来也不大可能砸大钱入市,更多的是要集中财力搞好保障性住房,毕竟,使唤银子的地方还多着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