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再次到达悉尼奥运村,更多的是考察运动员公寓,一方面是精巧的中密度住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是看看不断扩建的奥运村究竟变化有多大。
运动员村是专门为2000年奥运会配套建造的,与奥运会主赛场仅隔一条旱河。悉尼运动员村设有660间联排别墅、1400间公寓和500间临时组合房,总共可容纳15000名运动员。奥运会结束后,临时组合房被拆除,部分联排别墅被扩建,整个建筑群被改造成为一个全新的居住区。
规划奥运村时,悉尼政府提出了运动员村建设“中密度”住宅的思路,既不能都像香港的港岛和纽约的曼哈顿一样,建筑过多过高的建筑,使城市的建筑密度过大,也不能像洛杉矶和悉尼老城区,建筑过多独立式住宅而占用大量的土地。中密度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在解决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同时,防止城市土地的浪费。从这一点来说,悉尼运动员村的建筑模式值得探讨,筹办方一改以往宾馆式的设计模式,而将许多住所设计成联体独门的别墅式建筑,以及8户、12户和48户的四层集合式住宅,以便出售或出租。有一点我认为值得借鉴:在悉尼奥运会之前,房子就已经全部预售完毕。奥运会期间,政府采取回租的方式,从业户手里租房子。奥运会结束后,房子又回到了业主手里。这样,就有效避免了房屋的空置和有效利用。奥运会结束后,容纳5400人居住的运动员村成为悉尼纽英顿新区的一部分,社区配备有学校和购物中心,我注意看了看公交车的站牌,小区内有直达西悉尼大学Parramatta校区的525路和Macquarie大学的544路
巴士,而距Strathfield火车站仅有两站的车程。
值得一提的是,奥运村别墅式住宅都采用木结构,外加空心砖、石膏板和水泥板,这类住宅既轻盈又环保,并且户型小巧玲珑,多为三居和四居,厅不到30平方米。我参观了其中的一套三室二厅三卫的两层联排别墅,面积紧凑而实用,总面积仅140平方米。目前住宅区还在建造中,但速度极为缓慢,只有为数不多的工人在工作,我这次到工地查看工程的施工进度,一年间的时间里只建成了十余栋住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