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健康是个人身体心理两方面的和谐完整----一生健康手册(9)

(2006-10-18 10:45:23)
分类: 心理咨询如何助人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越来越认为,心理健康对于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我们多是凡夫俗子,都有喜怒哀乐,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情绪变化不能过度,否则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对躯体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一般而言就是躯体化疾病)。中国传统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也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可见不良情绪和压力对人身体的伤害是多么的厉害。

那么,如何保持精神愉悦,并对不良情绪进行调整呢?我们首先要谈谈什么是完整的健康。

1、健康不仅仅是指人的躯体的健康。经过古代和近代人类对自己健康认识的两次质的飞跃,人类越来越来深刻地认识到人体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个体健康应该包括生理(躯体)健康与心理(精神)健康两个方面;以及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体的社会功能良好与否。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给个人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疾患,而且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个人整体健康指的是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即以主动、负责、最大限度地提高躯体、精神和心灵的健康为特征的生活方式。正如心理学家和医务工作者在最近几十年来反复研究证实的那样,个体健康的确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健康,它还应包括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全。健康是包括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整体,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完满状态,才算是真正的健康。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促进个体健康的最佳途径。简单的说,疾病和健康是不能通过生物——医学模式来理解和解决的,而要依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认识和解决,个体在生活中,要特别重视和强调心理健康在个体健康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关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我们基于这样一个立场:“精神和躯体紊乱不再被描述成纯粹的预防医学和行为科学术语,而是基于人体身心整体平衡的健康观点。”同时,我们认为,健康知识、心理卫生知识普及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医院,它应该走向社区、走向大众,通过民间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媒体传播、政府促进、社区宣传来普及健康知识,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进行“上游”的干预(预防疾病和健康保健是从人的健康的上游做起,而治病是从人的健康的下游做起。)。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现代医学、心理学证实,愉悦的心理情绪有益健康,而紧张、抑郁、嫉妒、怨恨等不良心理情绪则有害健康,并导致身心疾病。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恐惧、焦虑和心理压力可以使人致病或影响人的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