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地藏菩萨法号、法器及坐骑寓意

标签:
转载 |
http://s13/mw690/601a7a50gx6CnzPeiLidc&690
《佛学大辞典》:地藏梵名乞叉底檗沙Ksitigarbha,地藏菩萨名号是从比喻上建立的。“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地藏十轮经》曰:“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称为地藏。密宗又称之为悲愿金刚、与愿金刚或金刚幢,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如来之幢菩萨,在胎藏界则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主伴地藏萨埵,度九界妄情。地藏菩萨代表“孝”,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为佛门的“孝经”,地藏经里面主要是讲“孝亲尊师”。
地藏菩萨念诵仪轨说地藏尊之六使者:一焰摩使者,化地狱。二持宝童子,化饿鬼。三大力使者,化畜生。四大慈天女,化修罗。五宝藏天女,化人。六摄天使者,化天。
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之形像,烧香供养、瞻礼赞叹,则由其居处,即得十种之利益:一、土地丰壤。二、家宅永安。三、先亡生天。四、现存益寿。五、所求遂意。六、无水火灾。七虚耗碎除。八、杜绝恶梦。九、出入神护。十、多遭圣因。见地藏菩萨本愿经下。
地藏院四菩萨是地藏菩萨之眷属:一宝处菩萨,二持地菩萨,三宝印手菩萨,四坚固菩萨。
净空法语:“地藏王菩萨代表孝亲。‘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大地蕴育无尽的宝藏,不只地下开采的金银七宝,地面生长的五谷杂粮也是宝藏。我们生活在这地球上,不能离开大地而生存,衣食住行一切受用都仰赖大地,大地与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没有大地,我们的生命也就没有依靠。佛是用这个来作比喻。‘地’比喻我们的心地,‘藏’是心地含藏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无量的相好……,一切无量通通是心地含藏,需要去开采。我们用什么方法开采?‘孝亲尊师’,这是供奉地藏菩萨的用意。因此,我们看到或是听到地藏菩萨名号,就要懂得‘孝亲尊师’。心地宝藏比全球大地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无法说出,说之不尽。正如同六祖大师开悟时,向五祖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报告:‘何其自性本来具足。’本来具足就是地藏的意思——没想到我这个心地、真如本性里面,样样都不缺,样样都具足。样样指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性本来具足含藏的。所以又说一句:‘何其自性能生万法。’生万法是表现在外面,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佛在大乘经典里常提醒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事实。我们要认识心地宝藏,开发心地宝藏。地藏菩萨本愿就是教我们、帮助我们开发自性的宝藏。完全开采出来,那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了,就叫做成佛;部分开采就叫做菩萨;原封不动,不知道开采,那就是六道凡夫。世尊灭度之后,把教化众生的重责嘱咐给地藏菩萨,道理就在此地。谁是地藏菩萨?谁懂得孝道,谁能够修孝道,谁能够发扬孝道,那个人就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多了,经上我们读‘大士无边身’,无量无边皆是地藏菩萨。”
法器:宝珠、锡杖
地藏菩萨像大多数是僧侣袈裟打扮,左手拿着宝珠,右手拿锡杖,身侧写着“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一方面这是地藏菩萨的誓愿,另一方面,这也是地藏菩萨对我们的告诫:如果不能度空自己心中的地狱,那么做人都不保险,怎么能做佛呢!这里我们就知道,嗔恨是地狱的根,所以,一定要化尽自己的嗔恨心。这也是地藏菩萨教导我们的。
宝珠
地藏菩萨手持之珠光明显耀、清净透亮、希世珍贵,是戒、定、慧所成之宝,戒净无染,定而无杂,慧光遍照。
宝珠即摩尼珠,译云如意珠。法华经曰:“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曰:“心性宝性无有染污。”智度论五十九曰:“如意珠能除四百四病。”
有说叫明珠,所谓“明珠照破天罗网,锡杖振开地狱门”,明珠是明月珠,光如明月,又曰明月摩尼。此珠有澄浊水之德。涅槃经九曰:“譬如明珠置浊水中,以珠威德,水即为清。”法华经序品曰:“持净戒犹护明珠。”梵网经偈曰:“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六度集经三曰:“具戒行者心无秽浊,内外清洁。凡夫犹瓦石,具戒高行者若明月珠也。”笺难一曰:“经护明珠,或是明月珠也。”
又说明珠譬大乘经典。涅槃经三曰:“譬如国王髻中明珠,付典藏臣。藏臣得已,顶戴恭敬,增加守护。我亦如是顶戴恭敬增加守护如来所说方等深义。”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与赐,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智度论四十九曰:“若水浊,以珠着水中,水即为清。是珠其德如是。”净土论注下曰:“譬如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锡杖(梵khakkara)
为比丘行路时所应携带的道具,属比丘十八物之一。梵名音译作吃弃罗、吃吉罗、隙弃罗;十诵律中又称它为“声杖”;因为振杖之时,出声如锡,所以称做“声杖”、“锡杖”,又称有禅杖、鸣杖、智杖、德杖、金锡、杖。
关于锡杖的由来,在《毗奈耶杂事》中说是为了比丘托钵时,不惊吓到施主家所为:“苾刍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佛言:‘应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镮,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为警觉。……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
其形状分三部分,上部即杖头,由锡、铁等金属制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环,大环下亦系数个小环。摇动时,会发出锡锡声。中部为木制;下部或为錞、鐏、铁等金刚所造,或为牙、角造。《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中说:“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长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细随时。高与肩齐,下安铁纂,可二寸许。其镮或圆或偏,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铁任情。”
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洛阳伽蓝记》卷五所载,北印度那揭罗曷国存有佛陀所持的锡杖,其长丈余,以白铁作镮,旃檀为笴,盛于宝筒中。我国唐代有通身皆铁质,杖头安四股者,然义净以其为并非本制。日本现今则有二股六镮、四股十二镮等类,且大镮中心饰有宝珠、五轮塔、佛像等。
至如持用“锡杖”的方法,也有一些规定。三千威仪经曾经制订持“锡杖”二十五事。该经曾略谓:“持杖不得入众(“众”者,僧围也)、日中后不得复持、不得担于肩上、见佛像不得使锡作声、不得以杖指人、不得用杖于地面写字”。又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说:“不得以不净手捉杖。若入僧房,须脱除杖錞。且不得触地。若持杖入白衣舍,须将杖□在后,若因事入白衣家,或为受午食,须于门首摇锡三下。若无人应,再摇五下。又无人应,更摇七下。终无人应,则应往别家”。
关于锡杖的功用可分三种:
1、用于驱遣蛇、毒虫等物:如《四分律》卷五十二说:“诸比丘道行见蛇、蝎、蜈蚣、百足、未离欲比丘见皆怖,白佛。佛言:‘听捉锡杖摇。’”《十诵律》卷五十六中说:“佛在寒园林中住,多诸腹行毒虫啮诸比丘,佛言,应作有声杖驱遗毒虫。”这是说佛陀在世时,有比丘行于路上时,见到蛇、蝎、毒虫等物,心中怕怖,甚至有比丘被咬伤,于是佛陀说,应做有声的锡杖来遣散毒虫。
2、比丘于街上行乞托钵时,用来警觉施主或预防牛犬:如《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说:苾刍到他人之舍乞食,不可打门,应摇动锡杖作声,以为警觉。又,《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亡财僧现》条中说:“言锡杖者,(中略)元斯制意,为乞食时,防其牛犬。”
在日本,天台、真言等宗于法会时皆振短柄锡杖,唱梵呗,其认为振锡杖所发之音具有特殊咒力。而所唱梵呗亦称锡杖,为四法要之一,有九条、三条之分。九条有赞颂九节,又称长锡杖;三条则是诵赞颂九条中之最初二条及最后一条,亦单称锡杖。又,法会时,唱锡杖之头句,振锡杖之职众称为锡杖众。
在密教,《大日经疏》卷六所载阿闇梨所传漫荼罗图位中,在释迦院列有如来锡杖菩萨,此系锡杖之拟人化。又,千手观音四十手中,有一手持锡杖,称为锡杖手。再者:大唐西域记卷二说:“如来锡杖:白铁为环,旃檀作柄,宝筒盛之。”又洛阳伽蓝记卷五说:“如来锡杖,长一丈七尺,以水桶盛置。此杖表面,金箔装贴。杖身轻重莫测;重时百人莫举,轻时二人可提”。由此可见:我佛应化因缘,实在不可思议也!
除了生活中所需,锡杖也有深刻有意义。在《佛说得道梯磴锡杖经》中说:“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
而依锡杖的不同形状,也象征不同的意义。同经中说:锡杖有三錞,代表忆念三涂苦恼,则修戒、定、慧;念老、病、死三灾,则除贪、嗔、痴三毒等等。而四股者,则是断除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之轮回,或表苦、集、灭道四谛。
十二环者,表十二因缘,通达无碍,修行十二门禅。三重四股,以念如来七觉意法,通錞钻八,用念八正道。
杖头有二股六环者(也有说是四环者),是迦叶佛所制。有四股十二环者,是释迦佛所制。——装造二股,为令众生,记念二谛(世谛、第一义谛)。装造四股,用断四生、念四谛、修四等、入四禅。
坐骑:“谛听”
地藏菩萨以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为坐骑的,名号曰:“谛听”。谛听又称“独角兽”,“地听”,“善听”,乃九华山镇山之宝,相传为金地藏菩萨坐骑。金地藏卓锡九华,立志修行,因有谛听昼夜相随,处处逢凶化吉,终成佛法。佛教尊称谛听为神犬,后人缘其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是佛门传言和民间演绎而存在下来的一个图腾和圣物。
谛听世人珍之为“镇宅之宝”、“庙堂之尊”、“天地精灵”和“万兽征物”,集群兽之瑞像于一身,聚众物之优容为一体,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它的独角其一是象征着能接受宇宙之信息,似为“天线”之用,其二能起到护身保险之用。它的犬耳是听宇宙之音频、传递给信者分辨是非。它的龙身示为吉祥如意,它的虎头表示智勇,有困难勇往直前,决不退让,它的狮尾表示有耐性、有雄心,办任何事坚持就是胜利,它的麒麟足视为四平八稳,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为善为宝。
其实“谛听”名号的关键处还在于它的“听”。善听就是善于听。《弟子规》开篇讲孝,第一句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就是善听。
有个故事。曾经有个小国向中国皇帝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但同时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请来珠宝匠,称重量,看做工,都一模一样,很难分辨。泱泱大国,岂能连这个小事都不懂?
最后,一位退位的老臣听了这事,便去对皇帝说他有办法。
皇帝遂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依次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里。
第一个金人的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
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
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是从耳朵里进入的东西能放在肚里的人;从“这边耳里进,那边耳里出”,“从耳里进,嘴里出”的人都是没有价值的。听了的记在心里。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意思是多听少说。许多听了的只能放肚里,不能说。祖传秘方你听了,知己秘密你听了,组织机密你听了,这些你听了不能说出,要守口如瓶。还有,不实之词你听了,小道消息你听了,诽谤诬告你听了,这些你听了也不可人云亦云,随口乱说,也只能放在心里。
怎样才能做到善听呢?
首先,四大天王中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他们就是告诉我们听的方法的。
西方天王叫广目,梵语的名称也翻作杂语。西方天王很会说话,精通种种不同的语言,是我们今天讲的语言天才。所以他能到任何地方观光旅游,这样看的多,听的就多,他舍人之短,取人之长。广目是多看,北方天王多闻教我们多听;多看看别人的,多听听别人的。但听了之后怎么办呢?
广目天王右手上拿的是龙(或者是蛇),左手拿著珠。龙跟蛇表示变化,珠代表不变。龙跟蛇都是善变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今天科技日新月异,社会非常复杂,变化无穷,要仔细去观察。在变化当中,我们能够掌握到不变,就会有成就。龙会变,珠不变;无量变化当中,掌握到不变的原理原则,这是西方天王教给我们的。只要掌握了不变的原理,听得越多越好,天王有语言天才,通达各种语言,就可以跟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种族,文化技术科技上的交流,这才能做得圆满。这是第一重善听。
广目天王教给我们是现前的,教我们到处去参访,到处去看,去学习。北方天王多闻,是竖的。我们常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是横的,读万卷书是竖的。我们要吸收历史的教训,要接受古人的智慧经验,依这个基础,我们再发扬光大。
多闻天王右手上拿的是伞,伞代表防止污染。听得多了,我们得在多闻的基础上能够守住自己的清净心,现在社会污染太严重了,环境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生理的污染,天王手上拿著一把伞,代表防止污染,让我们见闻中,不为邪知见所污染。这是第二重的善听。
次要耳听心受。人要真正听到善言并用心记住并依照奉行,才能成为智者。
再者,善听者,必定会“孝亲尊师”。善听父母之言,就能够发扬家族传统,掩盖祖先的缺点,让家风大振。有人说老人的话里面也有问题,什么话都听是愚孝,反对听话,那是他不会听话,自己不会听也就罢了,还教天下儿女都不孝,那是要不得的。尊师,听老师的话,拜访好老师,听从明师教导,这个人必定会很快成长起来。这可能是地藏菩萨坐骑的真实意义吧。
推荐阅读:
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头顶上无言的教化——孝亲尊师(修行的大根大本)
往生的三张护照
戴佛珠是戴在左手还是戴在右手?
藏传佛教艺术瑰宝——坛城【附真实图片】
揭秘:恒山悬空寺千年悬空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