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渔梁坝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保存现在的古城建于明、重修于清。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
徽园,是是集牌坊、古民居、祠堂,融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精髓。徽园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它位于古城闹区,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 过街楼、古戏楼、以及住宅楼房。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
徽州府衙,洪武三年为府治,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重修。清道光末年大修。二〇〇九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站在府衙的大堂上,感觉穿越到大明,一会十几名穿着明朝服饰的女子,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
渔梁是徽商兴盛数百年的重要水路码头,保存有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原始风貌,是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渔梁古街依山傍水,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又称“渔鳞街”。渔鳞街蜿蜒一公里,两边店铺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排列井然,称之为江南第一水街。各种砚台、根雕、水产品玲琅满目。最繁盛时,盐、典、茶、木、米、布等28种店铺,有一百多家
渔梁古坝位于练江中,是新安江上游古代拦河坝,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了。它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这条老街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可下到渔梁坝。渔梁古坝是古徽州昌盛数百年的水路码头,交通要津,保持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风貌,渔梁老街一公里有余,用一色鹅卵石铺成,旧式店号、庄号依稀可辨,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我行走在这古老的街巷,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它不仅古老,更多的是淳朴和厚重。脚下的每一块石板,都显的那么深沉、凝重,每一块石板都有一个故事。
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一百三八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站在石坝上,举首四望,气象万千,尽收眼底。坝上碧波如镜,鱼翔深潭,小舟拨浪,激起涟漪,安闲。坝下乱石嶙峋,浪峰咬石;西岸巍然屹立的紫阳山,林木葱郁。渔梁坝不仅使徽州府城山光水色更为秀丽,而且利于运输灌溉、施惠百姓。古建专家郑孝燮在考察渔梁坝后认为:“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发挥,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崇报祠的古建筑颇为引人瞩目。这幢外表像民居一样的崇报祠其实是一座特殊的徽州祠堂。众所周知,徽州宗族社会百姓聚族而居,族则有谱,村则有祠,祭祖的宗族祠堂遍建于徽州城乡。这座崇报祠却不是宗族祭祖的祠堂,而是一座专为纪念历代修建渔梁坝有功的官宦乡绅而设的专祠,也叫“坝祠”。其建筑结构和宗族祠堂相近,三开两进,在享堂上塑有几位修坝有功的历代名人塑像。这就是徽州人,在享受古人的聪明智慧外,更懂得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