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河还淌着水吗,
几千年的变迁,
留下重重古道任后人耕种,
曾记否西门豹投巫的故事。
那些为河伯娶妻的主老、廷掾、豪长
不也成了河神的祭品……
-------题记
邺地,地处中原,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魏国管辖,由于连年受漳河的侵扰,民不聊生。历任县令只管一己私利,那管百姓于水火,并且还变本加厉,使更多百姓背井离乡。自从西门豹到任,这里才出现了希望,一方百姓也总算过上了几年太平日子。
西门豹治邺,兴修水利,破除迷信的故事早在小学课文上就学过,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几乎是妇孺皆知。一个矮小、简易的小庙就是他的唯一归宿,也是村民供奉祭祀的地方。小庙的西侧,几块鲜亮的石碑矗立在那里。这是河南省安阳境内的一个小村子,距离邺城(河北临漳)不过一、二十里地。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魏文侯时期他担任过邺令,由于当时当地受漳河水患侵扰,当地一些巫婆、神汉乘机捏造了一个要用重金收买河神的主意,并假冒河神娶妻蒙骗村民、欺骗官府,每年都要将一名年轻的女子投入漳河水中,并借此大肆敛财。西门豹到邺城后,首先破除迷信,倡导科学,带领大家兴修水利,并亲自勘测水源,发动当地群众开掘小渠,疏通水源,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还实行了“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这么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地方,若不是按照标志特意寻找,是很难找得到的。荒草覆盖着苍凉的小庙,很有些凄然的味道,除了当地的村民外,又有谁肯来此凭吊这位古人呢?
西门豹为邺令时,清正廉明,兢兢业业,即便是这样的一个清官,因为没有和别的官僚那样同流合污,遭到某些人的诬告。魏文侯派人下来查访时,西门豹又没有阿谀奉承,也没有拿百姓的血汗钱去收买,结果政绩“差”,使魏文侯一怒之下要罢免他。西门豹要求再干一年,如果这一年再干不好,数罪并罚,甘愿受领。第二年,他就改弦易辙,搜刮起民脂民膏来,到了查访的时候,西门豹又是送又是宴请,最后政绩突出,受到魏王的嘉奖。然而,这时的西门豹却捧出印玺,献给魏文侯说:“去年,我是为你治理邺县,两袖清风,不贪赃,不买法,你要撤我的职;今年,我为了阿谀奉承,上下打点,搜刮民脂民膏,却受到大王的嘉奖。这样的官,一不能为民,二不能为朝廷效忠,当它又有何用。”魏文侯听后很受感动,从此重用西门豹,使魏国逐渐强盛起来。
西门豹献印无非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官场上的腐败和黑暗,二是西门豹不被当朝腐朽堕落之恶势所左右,而显示出的高尚气节。
不管当时处在封建社会的西门豹是怎样的一种气节,至少他是一个清官,一个爱民的好官,不管他是政治家、思想家,至少他心中能想着百姓,这在那年头,也不失为一个清官。
拔开枯萎的蒿草,一个人站立在简易的小庙前,手捧我亲手用枯草编织的花篮摆放在小庙前,算做凭吊。这枯草的确太简单了,哪能配得上这位第一的清官。不过来的也唐突了些,根本不知道能在这儿碰上西门豹祠。残缺的碑文已看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立的,也不知道西门豹是不是埋葬与此。但我不管它,因为西门豹是我心目中第一位的清官,第一位能运用科学,破除封建迷信的封建士大夫。我没有理由去冷落他,尽管我不是可以来拜偈他的。一把草也是我的心意,一束小花也是我的一片心情,一个揖也是我对古人的尊敬。
坲去石碑上厚厚的尘埃,尽量去辩认每一个记载西门豹事迹的文字记载,许久许久不愿离开。干涸的古漳河再也掀不起风浪,往事已经成为过去,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岁月更替,日月沉浮,西门豹治邺投巫、破除迷信的传说,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