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铜雀春深

(2012-02-10 08:40:09)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铜雀春深

“揽二乔于左右兮,乐朝夕之与共。”曹植诗。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诗。

二千年前的铜雀台,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赤壁一战,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在战火中化为云烟,却没有烧掉曹操的勃勃雄心。于是,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陪都邺郡修建了金凤、铜雀、冰井三台,并在金凤台前演绎了一场看似军事演练,实则炫耀兵强马壮的大型演习,充分证明了赤壁一战并没有影响他一统天下的巨大野心。

那一日,曹军分红、绿两队,分别由曹家军和外家军组成。曹操命人将一西川红棉战袍挂与垂杨之上,下设一箭垛,射中红心者以锦袍赐之。这时,红队中一少年将军骤马而出,众人视之,乃曹家军营里的曹休。只见曹休飞马往来,奔驰三次,扣上箭,拉满弓,一箭射去,正中红心,众人喝彩。曹操大喜曰:此我家之千里驹也。外族人不服,早有文聘从绿队中驰出,文聘拈弓纵马一箭,正中红心。正当文聘取锦袍时,红将中曹红也飞出一箭也射中红心。而绿将中张和也飞马弛出,飞马翻身,背射一箭,也中红心,众人叫好。张和说:锦袍该是我的。还没有等他说完,红将中夏侯渊骤马至界口,纽回身一箭也中红心。但见绿队中徐晃一箭,射断柳枝,飞马过去,锦袍落在手中。这时绿队中许褚竟飞马过来夺袍,最后一件漂亮的锦袍被撕的粉碎。曹操大笑,赏赐给每位武将蜀锦一匹。这个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昨天,那人欢马叫的场面依然在天空中回荡。

<="" p=""> 可惜那战争场面都是过往云烟,对于一个文人来说那都是无关紧要的,但对处于当时的“建安文学”来说,不能不知道,也不能不提。“建安文学”作为汉魏二代文学的主流,对中国文学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承下接是“建安文学”历史的特性,改革汉诗,影响南北朝乃及盛唐诗风。“建安文学”主要人物中,又以“建安七子”为主要代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建安七子”中又以年少的曹植为出名,这并不是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是因为他的“才高八斗”的文才。尤其是曹操打败袁绍后,平定了中原,曹操在铜雀台前大摆酒宴命文武百官以铜雀台为题材写诗庆贺。曹操长子曹丕以“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严以承天” 而次子曹植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西城。” 把一个铜雀台写的出神入化,淋漓尽致。天之华观、飞阁西城,可惜铜雀台几遭河水冲洗,葬入历史的尘埃,而曹植的《铜雀台赋》历经千年不衰。铜雀台直到曹操病卧在许昌到死,曹丕早已经忘记了陪都邺城了,同样把春宫草深的铜雀台荒废于邺城。当年的曹操雄心壮志已老矣,因为霸业未成,如何谈的上去擒的二乔天天高歌艳舞。其实,在邺城铜雀台的基础上,很早就有建筑物了,早在战国魏时,邺郡太守西门豹治邺修十二渠,灌溉农田,并投巫于漳河,铲除河伯娶妇之害。群众在次修建建筑纪念西门豹。

很早就对围绕铜雀台形成的文化体系敬仰不已的我,十六年前的一个冬天,就独自骑自行车40余里,前往铜雀台怀古。按说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40华里,骑自行车,最多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可是我一边走一边问,走错了再往回走,走过了再转回来,三个多小时才隐隐约约看到漳河岸,听说铜雀台就坐立在漳河北岸。走上高高的漳河岸,岸南静静的漳河水缓缓的流淌着,不过哪里还象一条河,分明是一条小溪。沿着漳河岸径直往西走了一段,远处几棵苍松耸立在高台之上。

如今的金凤、铜雀、冰井三台,已经不是过去的三台,已经没有过去的辉煌,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三台村了。走下陡立的漳河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凤台了。高 12米,宽70米的金凤台,已经没有了当年“高八丈,有屋一百三十五间的建筑。”拱门上三间阁楼二根立柱和朱红护栏已不知道是何年代修建保存下来的。走过拱门,便是铜雀台基址了。沿着台阶拾阶而上,心里沉甸甸的,遥想当年的“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的铜雀台是何等辉煌,“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高大的铜雀台基址上几间破旧的小屋里,做为馆藏文物,几堆残瓦断砾存放在各个角落里。屋后是参天的松柏了,只是一丈二尺高的铜雀早已经不知道飞向何处,留下的是千古遗恨。当年的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是何等的壮观,如今是荒草缠绕着,早已经辨别不清。数十里的运兵洞,曾昭示着曹梦得足智多谋的战略眼光,如今已只是旅游着的一个景点而已。有道是“恩化及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是现在中华民族的真实写照。

金凤台前,默默的低下头,无论是对雄伟的三台,还是感天动地的故事都是一种追忆。虽然多年后几次靠近铜雀台,聆听铜雀台历史的教诲,可惜一个历史的废墟只能留在历史的长河里,化作记忆。

铜雀春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记忆那片树林
后一篇:西门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