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广府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大雁南迁,菊花飘香,有幸到广府古城参加诗人笔会,感受颇多。像我在诗歌界坚守二十年,都不写了,这次和大家见面,比我年长的都有,他们都还在坚持,我感觉到诗歌还在呼吸,我惭愧啊。
广府又称广平府,在今永年老城,当地人习惯称它“广府老城”。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创建大夏国,奖励农桑,拥兵坐镇。当时,窦建德基于战略考虑,对此城进行了修整,使它具备了城池的规模,筑土城为六里十三步。元朝增为九里十三步,明嘉靖二十一年,当时知府陈俎调集九县民工,历时十三年,将土城砌为砖城,城高 10米、宽8米,四门筑有城楼,四角建有角楼,并有垛墙876个,殊具特别的是在四门之外尚建有瓮城相守,地道的关防深锁,固若金汤,易守难攻。
如今的广府古城,墙高10米,厚8米。除城楼、角楼等建筑已毁外,墙体及护城河等基本保存完好。“九里十三步”的永年古城就坐落在洼淀的中央。水圆城方、万亩苇塘,是中国北方少有的江南式小城。然而永年古城闻名于世,绝不仅仅因为它稻引千畦、荷香十里,也不仅仅因为它的九里十三步,四门四城楼,更多的是因为它和太极拳的渊源。这里还是杨式、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
说到广府古城还不能不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战国时的毛遂,说道毛遂也许很对不读历史的人对他不熟悉,但提起成语毛遂自荐都是很熟悉了,那个毛遂就是此毛遂了,传说这是他的封地。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之一,公元前290年,平原君奉使联合楚国共同抗秦,毛遂自荐请往。他自信地说:“不是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而是你尚未将我装于囊中。倘若早把我装于囊中,我的才华就象锥子那样,早已脱颖而出地露出来了。”平原君便带其一同出使楚国。在谈判中毛遂抽剑出鞘,逼近楚王,说以利害,楚王无言以对,应允合纵抗秦。平原君说:“毛先生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墓在广府古城西南五里大堤内,我只是站在城墙上眺望并鞠躬,算是凭吊吧。
永年洼淀的面积达4.6万亩,是华北地区的第三大湿地,湿地俗称地球之“肾”。广府古城洼地陆面平均海拔41米,长年积水,处于湿地状态。这里浅植稻苇,深种荷藕,不仅鱼虾丰富而且野生鸟类繁多,呈现出“芦苇茂盛、鱼虾共生,碧水风荷、雁戏鸟鸣”的南国水乡景象。提及广府古城,有一处必须要去的,这就是“弘济桥”, “弘济桥”是明朝用青石堆建而起,现保护完好,其结构与赵州桥媲美,连青石上的“三叶虫”化石都能清晰可见。
李白多次来广府,拜访其弟临洺县令李皓,《赠临洺县令皓弟》有诗曰: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钓水路非远,连鳌意何深;终期龙伯国,与尔相招寻。可见李白对广府古城的眷恋和喜爱。
秋高气爽和诗友们,乘着船看古城,绿柳婆娑,蓝天碧水,头上有水鸟在鸣叫,,远处芦苇摆动着婀娜的身姿。据当地人说,最值得一看的要数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和荷花淀了。每到夏季,万亩荷塘争奇斗艳,赏花者纷至沓来,人们乘小船在湖塘中游弋。可惜现在已经是秋季了,但我希望明年夏天的时候重游古城,真正领略“船人闹河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的意境
平遥古城有城没水,白洋淀有水没城,让当地人引以为豪的是广府既有水也有古城。夏秋之交,芦苇婆娑,荷花摇曳。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野生鸟类栖息、繁殖提供了场所,绝迹多年的野鸭、野鸬鹚开始出没,还引来白鹤、翠鸟等十多种北方地区罕见的鸟类出现。
广府古城是展开的一副画,有水、有城,人在桥上行,鱼在湖中游,大自然有机的集合,早就了广府古城“小江南”的美誉。我无论是登古城怀古,还是乘船赏湖,心久久也不能平静,这就是古城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