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晚亭

标签:
文化 |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
这首诗描绘的是爱晚亭的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使人身临其境,感悟颇深。诗里的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作者把这些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山路、人家处于画面的中心,而白云、红叶则是做为陪衬点缀在周围,形成一个和谐的氛围。
爱晚亭,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下清风峡中,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的诗句,改名爱晚亭。它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并称中国当今四大名亭。
该亭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52年重建,1987年大修。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内为丹漆园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东西两面亭棂悬以红底鎏金“爱晚亭”额,是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主席所书手迹而制。亭内立碑,上刻毛泽东主席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笔走龙蛇,雄浑自如,更使古亭流光溢彩。
爱晚亭三面环山,东向开阔,有平纵横十余丈,紫翠菁葱,流泉不断。亭前有池塘,桃柳成行。四周皆枫林,深秋时红叶满山。亭前石柱刻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岳麓山周围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山峦叠嶂;爱晚亭设计精湛,建筑独特,无可挑剔。岳麓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杜牧的出现才使岳麓山风靡华夏,爱晚亭一夜间路人皆知。
来长沙,必到岳麓山,来岳麓山,爱晚亭是必来的。爱晚亭是革命活动胜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
说实话,人们喜欢岳麓山,最爱还是爱晚亭的秋景,秋高气爽的时候,大雁南飞,满山红叶陶醉了整个岳麓山。此时的岳麓山万枫叠障,层林尽染。萧索的微风,吹动沙沙的树叶,潺潺的溪水,和着婉转的鸟声。
游客们慕名而来。也不知道是因为爱晚亭的景致还是杜牧的诗,不过现在什么都不重要了,因为诗和景已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无论如何你都分不开了。
我顺着山路,气喘吁吁地站在爱晚亭前,此时我才感觉到我太渺小了,小到还不如山涧的一片红叶。我用颤抖的手触摸着爱晚亭,历史像幻灯片一样在我脑海里一幕幕闪过,说不出的滋味在胸中涌动。
任凭溪水在我脚下流淌,任凭秋雁在天空中嘶鸣,此时,我感觉整个岳麓山的空气都凝结了,我呆若木鸡地站立在那里,我成了一个“木俑”。为什么从古到今喜欢岳麓山,为什么喜欢爱晚亭,只有你来到这里才能领悟到,答案在你脑海里寻找。
一千年过去了,爱晚亭依然,当年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诗人,已化作满山枫叶。在这岳麓山上,以你而盛名,并不逊色其它名亭。一千年过后,又一名诗人毛泽东,在这里唱出千古绝唱,重题爱晚亭。几十年后,我又走近爱晚亭,无诗可写的我,只有缅怀两位诗人。
我只是匆匆过客,我没有理由去评价爱晚亭,爱晚亭给我的印象,那就是:感怀、感伤、感恩、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