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Rocky的第一次马拉松历程

(2006-10-16 05:49:21)
分类: 修炼·生命·领悟

    今天是2006年10月15日,是第26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比赛日,我顺利完成了我的第一次马拉松全程比赛,成功的喜悦消除了身体的疲劳,让人既兴奋又快乐,就让我继续借小徐的宝地向大家做个报告吧。由于我是一周多前才确定要参加,为了这次比赛,在最近一周时间真可谓是处心积虑的准备,从训练的调整、身体恢复、睡眠、饮食等等,遵照小徐老兄的建议,尽量在短时间内调整到位。因为从未跑过17公里以上的距离,心中一直忐忑,不知赛程中会发生什么,但是多亏了小徐的鼓励,让我逐渐对比赛充满了信心,而且更要感谢他为我的比赛提供了一切必须的条件,从报名到体能测试,都使我消除了后顾之忧,能够安心投入到赛前的备战中。
    我的第一次马拉松比赛是从昨晚的准备开始的,先是去听了一场莫扎特音乐会放松了心情,接着准备好了第二天的比赛服装、饮食和其它必要内容,安心睡了个好觉。
    今早5:30起床准备停当后赶赴天安门广场。很幸运在地铁中就遇到了小徐和其它跑友,省去了集合到处找人的麻烦,大家说笑间完成了换衣服和热身活动,静候8:15的发令枪声。广场上人山人海,国外选手非常多,有些还是专程来中国参赛的,同时外地赶来参赛的长跑爱好者也很多,看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已经不是20多年前那个只有100余人参加的小众比赛,而是更象波士顿、纽约马拉松赛那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众性赛事了。
    我们几个第一次参加全程比赛的和小徐约好,以每公里6分钟的速度匀速跑,完成比赛是第一要务,不过随着发令枪响,刚才的理想设计马上就遇到了执行困难。我们随着队伍拐到了长安街上后,才发现在数以万计的人流中想要协同几个人的步调实在太难了,于是我们改为两两一组,前呼后应,可是刚刚到了新华门就前后脱节了,再想大海捞针找到徐队长已是Mission Impossible,我不得不和另外一位队友并肩战斗。
    我在过程中一直试图遵守比赛计划,以每公里6分种的速度跑进,但是受到比赛气氛和观众热情加油的影响,不自觉地稍快了一点,每公里大约为5分30秒。在8公里处遇到另外一位实力派老将队友之后,我似乎找到了比赛的节奏,跟随着这位老师继续匀速前进,到10公里处用时54分多。沿途观众不断鼓掌加油,这对选手们的心理影响非常有利,能让人在鼓励中前进,客观上减轻了比赛的压力,也节省了体力。我们以一种比较舒服的节奏跑着,基本保持了5分30秒这个速度。

    经过定慧寺桥绕到西四环,跑步的队伍开始变得稀稀拉拉起来,我们很高兴地发现似乎我们在超越别人,那些在一开始冲得很猛的人在这时候看起来遇到了体能瓶颈,反而是我们这样一直匀速前进的体现出了优势。
    在从四环路上转下来后,我们看到了半程的终点,这时对于我个人来说,每一步都是个人的记录,因为我从未跑过超过17公里,而现在我已经跑了一半的征程,已经超越了我过去的极限,但对于马拉松而言,似乎真正的考验还没有开始。1:49:26!当我经过半程终点手表显示出这个时间时,我发现从10公里以来的11公里多我们不仅没有减速,而且似乎还稍微快了一点,想起刚才这位老师说过如果第二个10公里还能保持54分多的速度,那么就会给后面的赛程节省了足够的时间,在关门时间内跑完已经有可能了!
    在从海淀南路到知春路的直线上,两侧的观众又多了起来,我感觉和观众做些交流能够加快跑步速度同时节省体力,因为在你对观众的鼓励做出鼓掌表示后,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加油声和掌声,而在报以鼓掌回应时你的步伐是加快的,仿佛你是一个得到观众认可的演员,让人兴奋,我有意识的以此方式为自己加油减压。当到达23、24公里处时,由于这位老师要补充体能,我不得不独自开始余下的18公里征途。
    绕过学知桥,到达了赛程的26公里,这是我感到身体开始出现反应了,脚底感觉热了起来,体能开始小幅下降。我想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减缓这个过程,这时我前面出现了一个法国选手,我在经过他时哼起了马赛曲,他先是一惊,然后对我的调侃报以微笑,并友好的拍了拍我的背,我就用这种方式不断和我经过的选手打着招呼,明显减轻了体能下降的速度。忽然我看见前面路旁出现了2个穿熟悉服装的身影,这不是徐队长安排的补剂站吗,感谢小徐老兄的细心安排,已经到了30公里处,用时2:34:42,这时能够得到饮食补剂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啊,一根香蕉、一块巧克力对于体能已透支的选手提供了绝对必需的能量。从半程到这里的9公里用了大约45分钟,这是我的期望起了变化,关门时间不重要了,在4小时内跑完成为了我的最新目标。

    过了30公里后,路线由北转南,走上了八达岭高速的进京辅路,手握一瓶饮料,基本已经没有力量再和观众打招呼了,我决定每到一公里的标记就补水,维持最后的12公里能扛下来。这时已经到了传说中的30-35公里的所谓鬼门关,国外跑友称之为“撞墙”,如果再保持这个速度恐怕抽筋是不可避免了,所以只好通过多喝功能性饮料并且避免不必要的动作来节省体能。从北沙滩桥下向东拐弯,这里正是最困难的几公里,别的选手也一定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尽量保持之前一贯的节奏,发现只要我在跑,就可以不断的超越别人。在未来的奥运公园里面(现在还是一片工地),观众行人稀少,选手人人表情难过,“鬼门关”在折磨着每一个人。
    到了37公里,我感觉情况有所好转,一是胜利就在眼前,再者“鬼门关”已过,对自己的心理暗示起到了良好作用,我想只要不抽筋,我就不能走,就这样在经过一个个选手后我到达了40公里的标记处,时间显示为3:29:38,第4个10公里用了大约55分钟。
    又拐上四环路了,我已经看见英东游泳馆了,终点就在它的后面!这时路边的警察也不断对我说,“快到了,坚持!”,路旁观众的加油声也总是“胜利在望”、“快到了”。前面的选手越来越多的在走,我决定还是跑吧,看来能在4小时内完成是没问题了,一定要善始善终。进入了奥体西门,身旁一辆收容车恰巧经过,观众也对这些没能完赛的选手报以鼓励的掌声,我看到42公里的标记了,终点拱门就在眼前,冲吧,再最后超过那个人,我就要胜利了!3:41:21,我成功了!最后2公里195米用了11分多。

    完赛后脉搏是120,腿好像已经不能打弯了,走走吧,四处逛逛。在办理完纪念品和成绩证书后,我静待小徐等跑友的到达。不过令人遗憾,他因脚踝受伤没能完成,而其他几位年纪稍大的老师倒是完成了比赛,尤其是2位同样第一次参加全程的老师。赛后承蒙小徐的款待,我们开心地聊着比赛过程中的趣事和自己的体会。我感觉这次比赛带给我的经验是:
    1.平时的练习如果经常进行足够运动量的话,心肺功能基本不成问题,我一路上都可随意说话,但是这只是对马拉松的最基本的要求。
    2.马拉松的瓶颈是肌肉力量,因为到后半程基本上是看你的腿有没有力量继续跑了,所以要在赛前注重练习。
    3.赛前不要多喝水,我因为早餐喝水多了些,开跑前和过程中上了3此厕所,影响心情,耽误时间。
    4.比赛中多多补水,无论是功能性饮料还是纯净水,少喝多饮。
    5.有条件吃东西不要错过,甚至可自带些小食品,如香蕉、巧克力一类。
    好了,罗里罗嗦说了一大堆,您早就看腻烦了吧,时间也不早了,先报告到这,以后想起来再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